制作MPEG-4的一点经验


【明慧网2002年4月29日】MPEG是运动图象专家组的缩写,是常用的影视媒体格式,一共有三个标准:1、2和4。MPEG-1于92年被制定出来,VCD就使用这种格式;MPEG-2标准提供更高的图象质量,主要用于DVD、有线电视等,由于MPEG-2性能非常出色,MPEG-3还没等开发就被放弃了;MPEG-4标准于98年11月公布,有更好的交互性、灵活性,适用于网络实时播放。用这种标准作出的视频文件体积被压缩得很小,而视频质量损失极少,可将一张普通VCD压缩至原体积的三分之一左右,而影像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用MPEG-4标准做出师父的广州讲法及教功带,图象和声音质量极佳,几乎看不到图象损失。而文件被压缩到原体积的40%左右,原VCD格式的文件需要15张盘才能装下,压缩后的文件只需要6张盘,唯一的缺点是只能在电脑上播放。其他的大法节目也可用它制作。

下面介绍一下制作过程:

第一步:把VCD的DAT文件转换成MPEG-1格式

需用软件名称:TMPGEnc 或 vcdgear。将VCD碟片放入光驱,起动vcdgear,在软件的左上部,有个“Extraction/Conversion”栏目,点击其右面带黑三角的按扭,在下拉列表中选“dat—mpeg”。然后点击主界面左下部的load按扭,出现对话框,选择光驱中要编辑的DAT文件然后确认,这时又出现另一对话框,让你选择要输出的MPEG-1文件的存放位置,选好路径后确认。再按下面的start按扭就开始转换了,500M的文件只需几分钟就可转换完毕。

第二步:安装Divx压缩编码驱动程序

必须安装Divx压缩编码驱动程序后,才能制作MPEG-4压缩文件,我用的是Divx 3.11版(最新为5.0版)。是个可执行文件,双击它执行自动安装,安装完毕后还要在程序菜单中找到Divx 程序,其中有一项Run Me First !!,选中并执行它即可。

第三步:将MPEG-1转为MPEG-4格式

使用软件:Virtualdub1.4.9。起动软件选中工具栏中的File,在下拉菜单中选Open video file选项,出现对话框让你选择将被转换的MPEG-1源文件。这时程序会导入已选中的文件,文件导入后再点击工具栏中的Video,在下拉菜单中先选中Full processing mode,再选中这个菜单中的Compression项,在出现的对话框中选则“DivX MPEG-4 Fast-Motion”项,这样视频部分就设置好了。如果点击了这个对话框中的Configure按钮,还可以设置制作参数,其中的Date Rate是指码率,默认为910,制作讲法录像也就够用了,如果制作运动较多的画面可以增大码率,但同时会增加生成文件的体积。

还要进行声音压缩设置,在软件主界面的工具栏中选Audio,同视频设置一样在下拉菜单中选中Full processing mode,然后再点击Audio,在菜单中选Compression项,在出现的对话框中选择MPEG Layer-3,从右面的参数选项中选中96 KBit/s, 44,100hZ, Stereo 12kb/s,可能我用的声卡档次较低,没有这个选项,我用的是56 KBit/s, 22,050hZ, Stereo 7kb/s。

在工具栏中点击Options,下拉菜单中选Preferences,出现的对话框中默认为Main页,在该页上将Output color depth中的默认值Fastest(16-bit)改为16-bit (HiColor),这样可使制出的画面颜色更为圆润。设好参数后就可以制作MPEG-4了。

在File的下拉菜单中选Save as AVI项(或按F7键),出现对话框让你设置要生成的MPEG-4文件名和保存位置,设好后按OK转换就开始了。制出文件的扩展名为AVI,但与普通的AVI文件不同,只是扩展名相同而已。

用最新版的超级解霸或东方影都均可直接播放,Windows自带的媒体播放机和RealOne Player也可以,但必须先安装Divx压缩编码驱动程序之后才能播放(也就是本制作方法的第二步)。本文只是简单介绍,更详细的情况请用搜索引擎以MPEG-4为关键字进行搜索。

另外,DivX5.0的参数分得很细,尤其码率部分分出好多项,如何设置才能兼顾压缩比和图象质量,请知道的同修给予指导。本文中有不足之处也请及时指正。

* * * * * * * * * * * * * * *
更正

《关于清理电脑敏感信息的一点补充》(明慧网2002年3月11日发表)一文中,对Acrobat Reader历史记录的清除有不准确的地方,在当时使用的机器上只清除一次(注册表的键值),相应位置就变灰了,以后使用时始终没有出现新的历史记录,而在其他的机器上每次使用后都须清理,望广大同修注意。同时对这个疏漏表示歉意。


https://www.minghui.org/mh/articles/2002/4/29/29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