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的理讲真相”和“有正念才能有正行”

——日本九州地区营救金子容子活动感悟


【明慧网2003年3月23日】作为营救金子容子活动的一环,金子容子救援会的有关成员与为此次救援活动来日的曾在中国被关押的加拿大大法弟子一道,在走访了日本东部、中部、中国、四国等地区之后,于3月10日至14日又分别在九州地区的福冈县、佐贺县、熊本县、大分县、长崎县拜会了各县的有关政府官员,在事先向县议长寄送了《陈情书》的基础上又向各县知事递交了《请求书》,并召开了记者招待会,各地的各大主要媒体参加了招待会,较好地达到了本次营救活动的目的。

在呼吁营救的同时,我们以金子容子事件为切入点和突破口讲清法轮功真相。在具体的与政府官员会见和召开记者招待会时,则是在此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不拘一格地理智、智慧地去展开营救活动和讲清真相。

通过讲真相,随着天象的变化,日本政府官员对大法的态度越来越积极,对营救活动大都表现出同情和理解,对我们义务营救活动深表敬佩,同时,也对发生在邻国的野蛮镇压表示遗憾和难以置信。在九州从事营救之际,正是日本一年一度的地方议会召开会议的繁忙时节。尽管这样,还是有很多记者出席了记者招待会并表现出浓厚兴趣。有些记者们又代为其他因故没能参加的记者索要了有关资料,有的多达20份。记者们关心的焦点问题是:金子容子事件的来龙去脉、现状及今后的走向,日本各界尤其是政府对此事的态度及行动,金子容子是否触犯了中国的法律,法轮功是否是新兴宗教,法轮功的历史及现状等等。其实,这些问题也恰恰都是我们要向日本各界讲清真相的关键问题所在。

在营救和讲清真相过程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这一活动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救援活动,作为身在其中的每一个大法弟子来说,这就是一次对自己理解和掌握大法程度和修炼状态的检验和考核。只有法学得好,对法理解得较深,才会在具体的营救与讲清真相中做到理智、智慧和慈悲;只有时时处处将自己容于法中,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此次活动中,这方面的体悟很多,现仅举两例以说明。

其一,用人的理讲真相

在讲清真相过程中,对于被诸多后天观念层层埋没了的日本民众来说,要唤起他们的正念,还必须顺着他们的观念去讲,使他能理解地去讲,更重要的是必须站在人的层面上去讲,他们才能接受。师父在法中曾多次告诉我们讲真相就讲最低的人的这层理,最近又在《2003年元宵节在美国西部法会上解法》中明确地教导我们说:“……我告诉大家,你们一定要理智地在做。你在讲清真相中,你超越一点人的道理的时候人就接受不了,所以你们在讲真相的时候,一定不能讲高。你们知道的都是神应该知道的,是我讲给你们的,不是讲给世人的,所以那些事情是不能讲给常人的。你们只能够讲我们是遭受迫害的,我们的真实情况,我们是好人被无辜地迫害、信仰自由遭到了践踏、人权遭到了践踏,这个他们都能接受,马上就会支持你同情你,那还不足矣吗?你非得让他知道那么高的理干什么?知道这些,世人就会说法轮功是被迫害的,而且迫害者那么邪恶,他就会去说,这不就足矣了吗?”在讲真相过程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只要我们稍微超越人的层面,马上就会导致误解或曲解;相反,就只讲法轮功学员都是气功锻炼的,是以真善忍律己并努力去做一个道德高尚的好人的民众,法轮功没有组织,不是宗教,遵纪守法,不参与政治,可江氏出于嫉妒,动用整个国际机器对其进行灭绝人性的镇压和虐杀,并拿出具体事例与数字,这样一来,他们不但能理解而且效果非常好。因此,我们体悟到: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的一切其实都来自大法,一切的一切都必须遵照大法行事,而一切的一切也都是在逐渐同化于大法的修炼之中。

其二,有正念才能有正行

我们在正法中的一举一动、一思一念都是由长期修炼作基础的,作为大法弟子只有把基点放在法上,才能做到正念正行,才能认清自己的正法使命,才能以慈悲去对待一切世人,从而在人的行为中才能表现出善良、真诚的态度和和蔼的语气等等。在讲清真相过程中我们体悟到这种真和善的力量是巨大的,是可以包容一切、化解一切的;否则,如心态不稳,效果则欠佳。例如:当有记者带着观念提出一些较苛刻的问题或记者反应冷淡时,我们的心态有时就被外在的因素所牵动而变得不稳。这样一来,不但使场面顿时变得不够和谐,也使讲清真相的效果立刻下降,同时也感到了负的因素的无形渗入。其实,这时就是由于我们的念不正而被邪恶势力钻了空子。在讲清真相过程中,我们才是这个舞台上的主角,大戏应该完全按照我们的意图上演。只要我们心正,就能一正压百邪,使旧势力无缝可钻,无法干扰,从而彻底地否定它们的安排。因为这时的场是个由大法弟子控制的正念之场,是和宇宙的特性相通的,一切也都会表现出那么和谐如意,而此时一切不正的因素进来那就等于自投罗网和自行解体。这些,正是“好坏出自一念”(《转法轮》)的法理的真实展现。我们体悟到:正法走到今天,大法要求每个弟子都要达到正念正行。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https://www.minghui.org/mh/articles/2003/3/23/46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