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很久了

——学师父芝加哥法会讲法有感


【明慧网2004年6月10日】学了师父芝加哥讲法,真是感慨万千,特别是对于师父讲的存在的“很久的问题”。

师父说:“很久以来我就在注意一个情况了,我一直不和大家讲,因为你们讲真象、做其它证实法的事情都很重要,我不想因此被冲淡了,所以我就一直没讲。你们注意了没有:我们有许多学员是不能被别人说的,一说就火,一说心里就受不了。这个东西呀已经非常的突出了,你们仔细想一想,连我这个师父都说不了你们的。今天你们都知道师父真的为你好、慈悲中为你们说法,如果我改变一下态度,我撂下脸来跟你说话,你马上就会受不了,真的。”

我结合我们自身在证实法中实际的情况来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在99年以前的个人修炼中,我们碰到任何问题,都要忍,都是要放下。不管别人对我们怎么样,都是提高心性的好机会。还要谢谢那些给我们制造矛盾的人。我们就是这样修的,心性提高的也很快。那时候,很多常人都会说你们修炼人心态真好!这就是纯粹的个人修炼。我们不会去计较任何人对我们说的任何话,超然其外,真是自在,庄严,美好。

在99年720之后,我们的修炼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是我们没有想到的,想都没有想过还有“正法修炼”,那时我们很多人都有一种茫然。很多人都一直陷在个人修炼中,很难走过来。但是在学员一旦开始从个人修炼走向正法修炼。我发现“这个问题”就开始出现了。正法修炼要求我们不承认邪恶的考验、抵制邪恶、不配合邪恶的要求、讲清真象、揭露邪恶。也就是说原来我们认为的个人修炼中需要完全向内找的“磨难”,成了邪恶对正法的干扰形式。当然,从今天来看,我们可以用一种纯善的一面来抵制邪恶,救度众生。我们抵制邪恶并不是想和参与迫害邪恶去争斗;只是要抑制邪恶,减少众生对法犯罪。最根本上是救度众生。但是我发现,要想做到带着纯善的心去抵制邪恶,不带一点争斗心去不配合邪恶的任何要求,不带任何人心去面对邪恶的谎言和邪恶的迫害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因为我们每个人在修炼中都会有这样那样没有去掉的人心。一动心,争斗心就容易起来。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认识的很多学员一步步开始从遇到任何事情都向内找,开始慢慢的变成不满那些邪恶怎么对我这样,怎么对我那样。我不承认。再慢慢的到什么人对我不好都不行,说我不好都不行。当时,我真是感到正法修炼真难。我们在人中抵制邪恶却不能带一点人心,否则就把非常严肃、庄严的正法使命变成了常人的争斗。

而且这个问题在一些个人修炼基础打的不好的学员中就产生了更严重的问题。由于个人修炼基础不好,所以在反迫害中根本不会再去想什么向内找。而完全是那种常人式的不满甚至是仇恨,结果在常人中给法造成很多损失,使很多人对法产生误解。包括很多学员自己都在想,为什么会这样?在学员中也泛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波动。我在劳教所看到这样的问题也显得很严重。一些女学员,本身情又重一点,又忘记了碰到任何问题首先向内找,所以在抵制邪恶中就比较偏激,比如有的学员带着仇恨,见到警察就挥着手说我要铲除邪恶,铲死你!结果这种行为让更多学法不深、修炼不扎实的学员产生了疑惑,这些学员判断修炼如何,不是从法上看,而是看人的表现:为什么会这样?正法修炼为什么会这样?其中很多人甚至在这样的情况下糊里糊涂的转化了。那时我感慨,天啊!为什么正法修炼这么难?为什么这么乱?

当走出劳教所后,很多学员开始反思,很多学员开始真正认识正法修炼。我们也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到正法中有着修炼,修炼中包括正法。其实,我现在觉得,对于我们这些参与正法修炼的学员来讲,其要求是非常高的,不高不行啊!你达不到那么高的心性,不但证实不了法,弄不好还会起负面作用。这样的教训在国内太多了。一个大法弟子必须在任何矛盾中都能看看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行。与此同时,我们又必须对法负责,对于任何破坏法的因素,对于任何迫害众生的因素我们都要坚决的清除。我们这一条路非常的难走,非常的窄!

师父在这次讲法中用很多篇幅谈了这方面的问题,我觉得我们每个学员都要好好想一想了。其实目前就我们身边的学员来看,这个问题还是很严重的!很多人还是摆不正修自己和证实法的关系。我觉得,我们现在碰到任何问题都要想一想,我为什么碰到这个问题?要知道,如果我们没有漏的话,邪恶是不可能干扰到我们的,虽然我们不承认这种干扰,但是我们应该清醒的知道,我们为什么被干扰?那就是我们还有没有去的心。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现在海外的学员也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因为很多国外的学员得法的时间比较短,没有经历过个人修炼的阶段。在很多常人心上可能去得没有那么干净。国内的学员因为“这个问题”已经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现在都在弥补。我们希望海外的学员要重视。

另外,让我们再来细细理解师父曾经讲过的一句话:“修炼中加上任何人的东西都是极其危险的。”(《挖根》)我们看看自己,在证实法中我们加入了多少人的东西。

个人理解,如有不妥之处还望同修指正。


https://www.minghui.org/mh/articles/2004/6/10/76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