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能包得住火吗?(图)

——联合国反酷刑特派专员将对中共滥用酷刑進行调查


【明慧网2004年6月12日】自1999年7月江氏集团开始镇压法轮功以来,从各种渠道传出了大量的法轮功学员遭受酷刑折磨甚至被虐杀的消息。江氏集团对法轮功的残酷镇压使国际社会日益关注不断恶化的中国人权状况。然而,在前不久结束的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会议期间,中方代表团对各国政府威逼利诱,用中国人民的血汗钱买通了许多贫困国家,使关于中国人权的谴责案又一次被搁置。中方代表在联合国人权会议期间对各国代表讨价还价的一个理由就是:“我们已经答应了几个联合国人权特派专员对我们進行实地调查,这也是人权進步的一种表现嘛。关于中国的人权谴责案,还是等他们回来再看吧。”


联合国反酷刑特派专员狄欧-冯-鲍文

在日内瓦人权会议期间听证的美国国会议员可瑞斯托夫 -史密斯(Christopher H. Smith)(左一),美国驻联合国人权大使里查德-威尔逊 (Richard Williamson)(左二),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劳尼-可瑞那Lorne W. Craner (左三)

答应联合国人权特派专员调查也算人权進步,这只能说明中共统治下的人权状况有多糟糕。事实是,中方是拖延多年后才被迫同意联合国反酷刑特派专员的调查的。早在上一届联合国反酷刑特派专员(United Nations Special Rapporteur on Torture)乃鸠-罗得里伯爵(Sir Nigel Rodley)任职期间,就曾多次要求前往中国调查滥用酷刑的情况。中方则一而再,再而三的玩弄伎俩,先同意调查,然后临成行时又要求按照中方的条件去调查。因为乃鸠-罗得里伯爵坚持按国际标准调查,结果伯爵八年任期期间都没能去中国调查。

本届联合国反酷刑特派专员狄欧-冯-鲍文教授(Prof. Theo van Boven)两年前上任后,继续要求对中国人权状况進行调查。中共欺负冯-鲍文教授初来乍到,继续过去的伎俩,却遭到教授的断然拒绝。

中共可以阻挡先后几届反酷刑特派专员前往中国调查,却挡不住他们对中国人权状况尤其是江氏集团对法轮功学员滥用酷刑的连续揭露。冯-鲍文教授在近年的联合国酷刑年度报告中,集中暴露了中国法轮功学员所遭遇的迫害

在今年的联合国酷刑年度报告中,关于中国的案例所占篇幅最多,计130例,其中约有100例为法轮功学员遭受迫害的案例。冯-鲍文教授的报告公布于2004年3月23日并提交到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内容摘要了2003年间特派专员与各类迫害案例有关的各国政府之间的相互往来沟通的信函以及紧急救援通知。这份年度报告是世界各国与国际非政府组织的重要人权文件,也是对一个国家一年来的人权状况的评估。

冯-鲍文教授在2003年6月4日的一封信中告知中国政府,他注意到一名姓萧的先生被关在水牢,即先将人赤裸的关在一个小铁笼,旁边布满铁钉,再把铁笼沉在满是污水深及受害者颈胸的一个漆黑的室内,长达数日或甚至是数周,任由受害人的排泄物直接排放在水中。其他对法轮功学员滥施酷刑的案例还包括殴打致死、毒打、以含有毒性物质的物体鞭打、吊双手、不给食物及不让睡觉、浸在极冷或极热的水中、强迫送進精神病医院進行折磨,以高电压电棍电击身体敏感部位、以及用棒子插入肛门及强迫堕胎等。

法轮功人权工作组(Falun Gong Human Rights Working Group)的非政府组织代表陈师众表示,有关中国法轮功学员在过去几年内所遭受的迫害案例多达数万份,而该组织只提供了数千个典型的案例给反酷刑特别专员。而冯-鲍文教授办公室的代表则称,由于篇幅的关系,大多数这样的迫害案例未能被收录進报告中。

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的酷刑年度报告是联合国唯一的权威性的酷刑调查报告。往往是滥用酷刑特别严重的国家,特派专员才会一再要求调查。而象中共这样严重滥用酷刑而又长期拒绝、拖赖调查的政权在国际上是绝无仅有。经过反酷刑特别专员多年的坚持,也许这一次的调查能够成行。果真如此,将是联合国反酷刑特派专员首次到中国進行实地调查。

曾是酷刑受害者的法轮功学员赵明关切中共当局是否真能允许特派专员進行真正的实地勘察,不受干扰的检查监狱,劳教所,拘留所的设施。他说,在过去联合国其它几次的实地调查中,中国政府有意的简化、更改、限制实地考察行程。在国际人权机构访问期间,将受害者及其它犯罪证据隐蔽起来, 还对受害人及其家属進行恐吓与拘捕,使得许多安排好的面谈不能進行。许多劳教所被装饰得象宾馆一样,犯人都被召集起来唱歌,跳舞,读书,做户外活动。

法律教授出身的特派专员狄欧-冯-鲍文表示:他绝不会接受中国政府的任何无理的要求,或对他的调查進行干扰,包括对采访的受害人及其家人安全的恐吓,这是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制定的考察制度。


赵明在联合国讲述自己在北京团河劳教所遭受的酷刑折磨

中国人权谴责案投票后,中国驻联合国大使与他们的“非洲朋友”


https://www.minghui.org/mh/articles/2004/6/12/76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