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和政治

Twitter EMail 转发 打印
【明慧网2005年9月25日】提到老子的《道德经》,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就是“道”了。对于这个“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道”,老子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那什么是“道”呢?在老子看来,“道”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世界就是按照“道”的演化而自然发展的,人的所为要“合乎自然”,君主治国所需做的就是“顺道化民,合于天道”,切莫做违背“道”、违背自然的“有为”之事。

在经国治民上,老子主张君主“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以自然之道治民。在老子的眼中,社会也是那么自然的演化,君主所需奉行的仅是“上德无为而无不为。”(38章),推崇道德,不人为的强做什么,反而能把该做的都做好。“无为而治”在《道德经》中被反复强调。在老子看来,理想的君主应是“清静无为”的,他顺道化民,仅此而已。对民众来说,“帝力与我何有哉?”对君王而言:“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57章)。这就是《道德经》论述的最理想的治国状态。

从历史上看,西汉前期的治国策略明显的受到老子“无为而治”的影响。汉王朝建立初期,社会经济极为困难,财政捉襟见肘,从汉高祖刘邦开始,推行老子的“无为”主张,与民休养生息,不妄加扰动,听任民间自由发展。经过七十年的治理,成就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唐太宗也把老子“清静无为”思想,作为治国的理论基础,坚持“抚民以静”的治国之策,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大唐盛世。

《道德经》表面上讲的是当王、治国的道理,可实质上这是一本指导人修道的书,修道的人在修炼的不同境界对《道德经》会有不同的理解。换个角度说,《道德经》所讲道理在常人这一层的涵义,能起到指导君王治国安邦的作用,但他却是一本讲修炼的书,而不是老子为了和常人一起“搞政治”而写的,所以修炼人看懂多少就能修到相应的超越世俗的境界中去,却绝不会反而执迷于世间的权力和政治。

(c)2024 明慧网版权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