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敬慎威仪


【明慧网2006年6月30日】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南宋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是当时的大儒和著名教育家,后人尊称其为“朱子”。

朱熹为人端庄稳重,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十分注重自己的威仪和容貌举止。他学识渊博,著述丰富,其成就在中国传统文化、道德观念、教育和礼教上都有很大影响。

朱熹平常在家闲居的时候,每天天色没亮就起床,穿戴整理好衣服鞋帽,到家庙及先圣的神位前敬拜,然后再回到自己的书房里。他书房的几案总是摆的很正,书籍器用也必定整理得整整齐齐。

研究学问时,有时倦了需要休息,他便会瞑目端坐一会儿。休息起来后,会迈着方步慢慢的走一会儿。

观察朱熹平日的容貌举止,无时无地,不合于礼。朱熹的威仪和容貌举止的法则,从年轻时一直到老,没有片刻时间松懈和放弃过,一直严格要求着自己。

朱熹去世后,宁宗谥朱曰“文”,世称朱文公,理宗时追封为“信国公”,从祀孔庙。明崇祯十五年诏称“先儒朱子”(后改称“先贤”)。清康熙五十一年诏升“先贤朱子于十哲之次”,定文庙春秋祭祀。

敬慎,是说要恭敬谨慎;威仪,是指庄重的仪容举止。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在传统经典中,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的说法,孩子自小就要开始学习应遵守的礼仪规范,从“站立坐卧”到日常生活的细节都有十分明确的要求。

一个人除了不断增加自己的德行操守外,外表穿戴整洁,使自己的言行和容貌举止符合礼节也十分重要,这样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也是有修养的一种体现。

《诗经》中就有“敬慎威仪,以近有德”的说法。


https://www.minghui.org/mh/articles/2006/6/30/131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