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保证真相资料内容的确凿


【明慧网2006年8月13日】近日读大法弟子的文章,得到一些启发,也产生一些想法。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想法就淡漠了。后来又遇到类似的文章,原先萌发的想法就加强了,过后越想越强,强到非要向同修们说说不可的程度了。

忘记是哪篇文章了,文中作者叙述自己讲真相时,引用了某网络的资料,说是恶党常委黄菊因迫害法轮功遭恶报死了。可是,没过几天听真相的一些常人从电视中看到黄菊又露面了。于是,他们找到那位同修问如何解释,弄得同修很尴尬,影响了讲真相的效果。

《明慧周刊》海233号有篇文章“就散发《告全国同胞书》小册子一事与同修交流”中的一段话:“那么我们在选取真相素材的时候就要考虑它的后效应,2002年散发的江××腿如何如何的东西已经被邪恶钻了空子……”对此,我也颇有同感。当时我也听到这种传闻,与同修议论时,有的同修与我的观点一致,对此持难以置信的态度。因当时江魔头常在电视上露面,其步态一点也显示不出有病的样子,所以向常人散发其腿如何如何的消息,不会起好的作用。有的同修则认为这消息是真实的,魔头在电视上出现是注射了药物勉强支撑那么一会;还有的说这个病况体现在另外空间……。由于自己学法不深,很难从法上识别此问题的对错,所以也难与人争辩,只是与常人讲时不好解释。

写到这儿,我又想起一件事。大概是2003年前后,有一份传单说吉林省抚松县一带天上出现了龙,龙在天空显现出各种姿态,持续了二十多分钟,那一带的人都看到了。对此我表示怀疑,我想看到此传单的常人绝大多数也不会相信。吉林省与我省是邻省,这么大的奇事,无须媒体报导,会象一阵风似的,很快传遍各地。可我们这儿民间谁也没听说,事隔很多日也无人传说此事,其消息真伪可见一斑。

讲真相、证实法、救度众生,是件十分严肃的大事,是大法弟子肩负的重任,来不得半点儿戏,怎能用一些未经核实或现阶段根本不可能出现的事情,作为讲真相的素材散发呢?这是不严肃,不负责任的行为。不管其主观愿望任何,客观效果是坏的,非但起不到讲真相的作用,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很难消除。给讲真相、救度众生制造了障碍。说严重一点,就是破坏法。我们是大法弟子,是修“真、善、忍”的。我们向常人讲真相时,也都在向对方证实“真、善、忍”。那首先就是“真”,说真话,办真事。可弄来一些不实的消息做成讲真相的材料发给常人,常人回过头来问我们如何回答?我们的真又体现在何处?即便是开了天目的同修看到的另外空间的真实情况,也不能适合来做作为讲真相的素材对常人讲,因为常人看不到的东西,他是很难相信的。现阶段你又不能讲高,只能用常人能看得到、摸得着、能理解的事物讲真相,才能产生讲清真相,救度众生的效应。

再者,顺便谈谈报导因果报应的看法。善恶有报是天理,报导一些诬蔑师父、破坏大法、迫害大法弟子的恶人恶警遭恶报的事例,对震慑邪恶、救度众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列举的事例要适当,有说服力,才能产生震慑邪恶,救度众生的效应。不然常人会产生疑问,起的作用小或不起什么作用。比如,报导恶党常委黄菊得癌症,归咎为其掌管财政,拨巨资支援大魔头迫害法轮功而遭恶报。可是人们会问:江魔头、罗干、曾庆红等恶棍,在迫害法轮功方面其罪恶比黄菊大,为什么它们现在还未遭恶报呀?又如去年何庆魁的儿子暴死,妻高秀敏突亡,归咎为何庆魁编写了诬蔑法轮功的小品《卖拐》及高秀敏因演出《卖拐》而遭恶报。可是人们会问:何庆魁本身为什么没遭恶报,还活在世上?演出《卖拐》的赵本山、范伟为什么没遭恶报呢?当然,你会说遭报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这种说法在大法弟子中好理解,常人就很难接受。所以,我觉得还是多报导些常人容易接受的事例为宜,如《明慧周刊》海234号刊登的《骂大法现世现报、明真相恢复健康》等事例,就很有说服力,就会产生预期的效应。

这类话早就想说,可总拿不准自己的认识对错,怕说错了给同修带来负面影响。这个“怕”也是执著。今天说出来了,对错与否,总算去了一个执著。

我觉得制作、散发真相资料的同修都应严格把关,用法去衡量其真伪。会产生何种效应?抱着对法负责,对众生负责的态度,编好、用好真相资料,千万不要不负责任的人云亦云,不负责任的盲从。

此文未及发送,又见近日待发的小册子有处明显失误,觉得很有必要提醒一下小册子《藏字石石破天惊》29页上边“注:截止到2006年7月23日,大纪元退党网退党(团)人数已经达到11,956,537万人”这里明显多了一个“万”字虽一字之差,却谬之千亿。常人会说全世界也没有那么多人啊?怎么会有这么多人退党(团)?这就大大地影响了讲真相的效果。虽在以往的资料中(包括《明慧周刊》)也时有错别字,但多是无关紧要处,象《藏字石石破天惊》这样的事例甚少。我们理解编辑同修的操劳辛苦,出点小错在所难免,但望编辑同修在百忙中尽量慎重,切忌大的失误,以便提高真相材料的质量,取得更理想的效果。

此意见当否,请同修慈悲指正。


https://www.minghui.org/mh/articles/2006/8/13/135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