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同修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


【明慧网二零零七年十二月十七日】

  • 和同修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

  • 关于大法弟子家孩子上学的一点认识

  • 和同修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

    看了同修《和同修探讨孩子的问题》,在这里把我自己的做法和同修探讨一下,如有不当请指出。

    我有个上初四的孩子,我和孩子总是在晚上学习前背《洪吟》,因为孩子喜欢背诗,然后他自己就开始写作业。对孩子我总是很宽容,该玩的时候我一定要他玩,我从来不逼孩子学习。作业写完了就叫他看课外书,而且我给他买了好多历史故事,网上也有好多的神话故事,孩子都喜欢看,有些明慧的文章我也给他看。

    对于学习。我只是教育他要有个好的学习态度,考试考的不好,我只是和他找原因,然后鼓励孩子,初四了,别的同学都在补课,我反而给他减负,孩子只要在课堂上注意听讲,写好作业。不需要回家再多学了。总得给孩子一个玩的时间,因为毕竟是孩子。

    我和孩子常常沟通,我看孩子不看他的学习成绩的好坏,只看他的学习状态,而且我自己的状态好。孩子的状态也好,有些时候,大人的执着会影响孩子。

    我要是做的不好,孩子会很及时的给我提出来,我和孩子要是很精進,孩子的成绩就提高的很快。上初一的时候孩子的语文也很不好,那时候一个同修叫我让孩子背古典文学《论语》,一天背一句,孩子背了一半了,有些话运用的很恰当,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懂的,言谈举止和同龄孩子有很大的区别。孩子喜欢看一些历史故事,他看一天的书能抵得上学校讲一学期的知识。语文是母语必须要学好,我和一个语文老师探讨过,她说,只要你是中国人,就是没学过语文也能打60分。现在他的语文成绩总是在八、九十分,作文在班级第一。

    对于历史,我没事的时候总是给他讲历史故事,对于一些个伪历史,就告诉孩子那是假的,并且叫孩子知道真正的历史事件,孩子的历史、地理、政治考的都很好,一次考政治,考题上有诬蔑大法的选择题“-- 法轮功是××”。孩子就在是的前面填个“不”,然后打个对号,遇到这样的事很多,孩子自己都知道怎么样去处理,我和孩子说,你是大法弟子,智慧高于常人,考试的时候题是一定要答,而且要智慧的答!!有些题不全是污蔑大法的话,也就是一道或两道题,实在不知道怎么答可以不答,也不影响成绩!

    我从来没担心过孩子会被污染,因为孩子也是大法弟子,有师在有法在,我从不人为的给孩子加上这一念,担心也是执着,正念加持孩子,他是孩子,更是大法弟子,我和他常互相切磋。在法上悟。不要以为孩子没有主见,往往他说的话就是点你的执着。孩子都是很纯的,观念少。

    我从来都不把孩子学习的成绩看成是大事,也不执着,遇事向内找,找找自己误在什么地方了,既然影响到了修炼和证实法,那就有干扰的因素了,心太强了就会让邪恶钻空子。


    关于大法弟子家孩子上学的一点认识

    关于大陆大法弟子家的孩子上学一事我是这样看的,师尊也讲过这样的法理:“作为一个学生你的天职就是把学习搞好,因为你是学生。”(《转法轮法解》〈在广州讲法答疑〉)师尊还讲过这样的法:“它们没有理了,它就反过来说我一句:那你还在利用着我们呢。我也坐汽车,我也用现代化的工具。可是我说我现在要骑着马走路,没有这个环境啊,都叫你们破坏掉了,是不是这样啊?!我们也只能够将就它,是吧。大家现在只管这样去做,未来的科学可能不是这样。”(《新加坡法会讲法》)

    总之吧,孩子上学的事我个人是这样做的,我家孩子我就是这样教育的,还真没把他放在心上,很少过问他的学习情况,现在高一了,从小学到现在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孩子没修炼,但我总告诉他做事按“真善忍”做,和同学之间不要占小便宜,尽量把方便让给其他同学,作为学生就应该是一个好学生,成绩好坏你看我不关心,也不过问,但是按“真善忍”做事我可是每次孩子回来我都跟他讲。

    就是大法弟子家的孩子按法理上讲学习成绩在班上都应该很好,同修提到孩子上学每天都在灌输恶党的东西,对孩子伤害很大,有点不知所措。

    师尊还讲过这样的法理,“我讲了,我们也要崇尚学习文化的。因为人要没有知识,对我们这个法都很难理解了。”(《转法轮法解》〈在延吉讲法答疑〉)关于同修你家的孩子我个人理解,你就最大限度的符合常人社会,孩子该上学你就让他上学,你就应该让孩子学习好,只要我们自身做好,做正,听师尊的话,走师尊的安排,其余的我们都不要想,师尊都会有安排,这也是众生在最低一层对法圆容的一部份。

    如果我们放弃或不管孩子的学习,世人会怎样看我们,众生会怎样看我们,如果大法弟子人人都这样的话,结果又是如何呢?当然同修的心是好的,这一点是肯定的。大法弟子在常人间修炼,我们不能总在自身这打转转,要以法为大,以整体为重。每做一件事之前首先想到,这件事做完对大法是否有利,否则的话我们就不能做。对此事粗浅认识,还望同修指正。


    https://www.minghui.org/mh/articles/2007/12/17/168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