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喷墨打印机连供问题


【明慧网二零零八年十月十日】

  • 谈谈喷墨打印机连供问题

  • 无人打印 安全第一

  • 对打印机清零的一点补充

  • 谈谈喷墨打印机连供问题

    网上介绍的插管法和取出海绵法,都是想要克服海绵下水慢和不顺畅的问题,但是我发现它们都不好掌握,而且并不是很稳定,操作起来也很麻烦。

    我在清洗墨盒海绵的实践中,发现如果让海绵处于充份水饱和状态下也能够克服在非饱和状态的弱点,也能保证墨盒下水顺畅,所以我现在就是将两个墨盒都灌的满满的,充份饱和。

    但是要注意是,由于水在饱和状态下,水的自重超过了海绵含水的吸附力,水就会自己往出流,在打印时墨车运动产生的甩力,就使得这个问题更加严重,为了克服这个问题,我将打印机升高,使得外置墨盒由于低于打印机,增加了其管线中水的重力,从而抵消墨盒水饱和的重力,达到压力平衡,就象天平一样,一头沉了,要在另外一头增加点重量来达到平衡。这种方法经过使用发现很稳定且操作简单,只是将打印机升高。升高量是:外置墨盒的管线如果是细的=2.5厘米,如果是粗的=3厘米。基本上是等于墨盒内壁的高度。

    我发现细管线本身容易产生下水不畅的现象,因为有一次我同时清洗几个墨盒时,将它们都灌满水,让水自己往外流,这时我发现它们流着流着不出水了,要用嘴吹才继续流,可是一会儿又不出水了,就换上粗管线的,发现它很顺畅,没有出现这个问题,因此建议大家使用粗管线的。

    我用的打印机是佳能1880,以前打印2000张左右时就需要清洗,也不是都能够清洗好,多数就清洗坏了,采用上述方法后,我现在不用清洗墨盒了,因为它不需要清洗了,一般都能完美的打印5000张以上,即一箱半以上,最多的一次打印了三箱半纸,14000多张,有白线条的不算。

    有人说不要用格之格的墨水,可我一直用的都是格之格的,也用麦普墨水试用过,我发现不是墨水问题,就是压力平衡的问题,以前我就曾经遇到刚开始打印很好,一会就出现白线条,要用打印机清洗程序清洗才行,可是一会就又出现白线条,如果这样耐着用的话,那打印头就真的会出问题,而且很难清洗好。其实多数就是墨水有轻微的自流现象,它悬在喷嘴处,要出不出,打印时障碍着墨水的向外喷射,在纸上就呈现出白线条来,另外一方面有一部份被加热气化的墨水会向上回流到墨盒里去了,墨水里气泡多了,而且这个气不是纯粹的气,因为它是经过加热的,带象油烟子之类的东西,会造成海绵和过滤网迅速老化。

    用格之格的墨水时,我发现黑色墨水里可以掺蒸馏水或过虑自来水或正品酒精,彩色墨水里不可以掺水,但可以掺酒精,如果掺水容易出问题或造成打印质量问题。掺水或酒精量在20%左右为宜,彩色墨水可以少掺点,但需要三色比例要相等,且不要现掺现用,因为酒精与墨水的混合比较慢,我曾经用量杯试验过,发现它们完全混合在不人工搅拌下需要12小时以上,但没有发现沉淀物。

    另外,在此说一下,佳能PG830小容量墨盒容易出现在打印纯文本文件时,下部漏行的问题,有人认为是海绵问题,可是我发现它不是海绵问题,我曾经采用清洗海绵的方法,可是打印一、二百张后它又出现同样的问题,再清洗,再打印一、二百张后它又出现同样的问题,而且能够打印的张数越来越少,后来我干脆把海绵拿出来,发现它并没有得到好转,说明它不仅仅是海绵的问题,我就用10毫升注射器上的针头,它的针管长度是3.1厘米,从进气口处往喷嘴处扎,将过滤网刺穿,再打印发现很好,现在已经连续打印6000张没有出现任何问题。


    无人打印 安全第一

    现在对于想做真相的同修来说越来越多,但是钱和技术已经不是大的问题了。最重要的就是有好的环境、有人和足够的时间来做。

    我是上班族,每天几乎12个小时的工作。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条件。比如经常有人来,或打印机的声音太大。

    根据以上条件我想到一个好的办法,就是我上班,打印机自己在家打真相资料。适合打印单张的真相资料,周报、画报、粘贴。由于不能在人看管下操作,不排除有卡纸、堵墨头的现象。所以每次出门前,检查墨是否够。虽然每次只能打35张左右,中午或晚上回来时在反过来打印另一面。如果每天都能坚持打,一个月下来也有800左右张。虽然有的时候回来发现有打的不完整现象,全都加起来就算100张,纸墨一共也就是四、五十元。这800张我要单抽出时间来做恐怕要好几天。怎么算都合适。

    下载DOC压缩文件(50KB)


    对打印机清零的一点补充

    有的同修用清零方法把打印机清零后,但红灯依然闪烁。

    解决办法是:清零完后,把打印机关闭,拔下打印机一端的电源插头,摁住电源键(POWER)不放,再插上电源插头,然后松开电源键,再摁一下电源键,打印机启动,红灯消失。

    注:清零方法在明慧网的“技术资料”中就能找到。


    https://www.minghui.org/mh/articles/2008/10/10/187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