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好坏出自一念”的体悟


【明慧网二零零八年七月二日】

念不正招来迫害的教训

那是去年冬天的一个晚上,我期望孩子早点睡觉自己好学法,可是孩子偏偏迟迟不睡(现在悟到那是由于自己有求和学法讲条件的心而造成了孩子不肯睡觉),而后随着时间越来越晚,学法的愿望越来越消极,十点多了,感觉累了干脆就放弃了学法,去陪孩子睡觉了。结果刚往卧室走脑袋就感觉有些不适,進了卧室,不好的感觉越来越强,这时我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念不对,可我还是决定去睡觉而不学法。当我往床上一躺,脑袋立即就痛的受不了了,我知道我放弃学法,走向卧室,進卧室,躺下,自己一步步的不正确选择符合了旧势力的要求,让它有了迫害的理由。

我想我不能这样被迫害。可是,尽管我知道自己发正念就能否定迫害,可由于忍耐力差,疼痛使我不愿坚持发正念,总想借助外力帮助我过关。当我拿起电话想跟同修说帮我发正念的时候,我的头更痛了,我意识到是自己不正的念头再次加重了自己的难。就在跟同修述说的过程中,我突然觉得要腹泻,刚说完我要腹泻,我真的忍不住马上跑到厕所腹泻了。同修叫我一起上网学法,并叫其他同修一起来学法并帮我发正念。好不容易坚持着坐到电脑前跟大家学了一会儿,可是疼痛让我坚持不下去,加上一会儿一跑厕所,越拉肚子越痛,孩子又找我抱,当时的情形真的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一时之间我也找不到自己还有什么其它执著被钻了空子,只知道自己有依赖心,想求得帮助的想法和做法不在法上,此外总想着自己要腹泻,不正的念头又一次次给了邪恶的迫害的理由,因此无论怎么否定也不见效果,求师父也不行,其实是自己一而再、再而三的没有坚定的否定迫害,为了舒服而妥协求得帮助的过程就是一次次承认迫害的过程,出现了严重的迫害求快点好起来,而没有从根本上不承认迫害,师父也管不了,因为旧势力会觉得那是我要的,我没有否定它们及它们的迫害。

那晚刚好丈夫由于公司庆祝新年出去喝酒而不在家,孩子看到我这样更是哭叫不停,我为了急于安定好孩子,在痛苦面前觉得受不了,于是再次妥协,给老公打了电话叫他回家。刚跟他一说,我立即就感觉到疼痛又加剧了,结果老公说坐电车到家里至少也要半个小时,这下我死心了,不指望他了,慢慢的孩子睡了,疼痛也慢慢缓和下来,等老公回来时我已经不那么疼了,这时已是深夜十二点左右。

这两个小时从未经历过的疼痛让我刻骨铭心,过程中也一次次的告诉我一个道理:否定迫害一定要坚定,思想上意识到了就得贯彻到行动中,法理上再明白,而行动上还是在承认迫害的话,就不是从根本上否定旧势力,就不能真正的否定迫害。另外,我们是大法徒,是个带着人身走在修炼路上的修炼人,修炼中难免有漏和不精進的时候,但是无论什么样的情况都不承认迫害,这也是师父对我们的要求,师父赋予我们的责任是救度众生,以任何借口進行迫害干扰救度众生的事,都是师父不承认的,也是我们要否定的,无论当时你有没有找到自己的漏——执著,但迫害的本身就不应该承认,迫害一出现就应该坚定自己的正念否定迫害,而不能因为人的执著再加重迫害。并且过后要找到自己有漏的地方在修炼中去掉,避免迫害的再次出现,影响我们应该做的三件事。

正念否定迫害

由于有了这一次惨痛的教训,我开始向内找,并开始重视学法,可是一时之间学法状态还是没很大的改善,于是又碰到了一次有惊无险的事。

那次我给孩子洗澡,洗完之后我站在浴缸里想把她抱出去,这时我脑中突然钻進一念,因为我的女儿很沉,我突然担心万一我滑倒了怎么办,这个钻進我头脑中的念头本是旧势力進行另一次迫害的切入口,我却没有及时否定,结果真的就脚下一滑,二三十斤重的女儿使我的前胸重重的磕在了浴缸边上,我坚持着把女儿放下,双手捂住胸前蹲在浴缸里一动也动不了,当时立即意识到是那个不正的念招来的麻烦。吸取上次的教训,我不再向外求,想起了师父“好坏出自一念”的法理,坚决不承认邪恶的迫害,我在心里想:一个神怎么会因为这样的小事就怎么样了呢,我不承认这一切,无论是什么样的借口我都不承认,无论我有什么样的不足,我都会在做大法弟子该做的事情当中修去。我是师父的大法徒,一切邪恶都不配找理由迫害。我心里越来越坚定,丈夫问我有没有事,可别弄出个什么后果。我没有顺着他的常人的观念去讲(以前尽管我时常心里按照大法的法理去想,可是嘴上不自觉的随和着常人的一般情况去说,这次我把它给否定了),肯定的告诉他没事,我们师父讲“好坏出自人的一念”。

慢慢的,压在胸口的那个巨大的闷闷的压力没有了,我不承认我摔了那一跤,开始动起来,没多长时间我跟没事似的出来了。丈夫看了觉得不太放心,让我最好去看看医生,我说没事,第二天他还是担心,还是不太相信我会没事。可我心中知道我几乎是闯过了一道生死关。

两次过关让我感触很深,不同的心念产生不同的结果,对比非常鲜明,我希望同修都能吸取我的教训,在困难与过关、或遭受迫害当中走的更好。

个人体悟,不当之处请慈悲指正。


https://www.minghui.org/mh/articles/2008/7/2/181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