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知天命”(一)

——写给女儿的话

Twitter EMail 转发 打印
【明慧网二零零九年十月七日】

(一)

在你的文章中,提及了“天命”,忽然想起小女早过“不惑”,正奔“知天命”之年而去,于是感叹不已。女儿都快年近半百了,自己却没感到垂暮将至!人生的“天年”还有几多?再过四十五年又如何?不可想象!

人都有一个大弱点:“回首过去时,好似一晃,不长时间;而展望未来时,又好象来日方长,前景辉煌!”虽然心如明镜——人生苦短,可偏偏情愿如此幻想。其实,“四十而不惑”时,就应该清醒了。孔子云:“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人生天地间,在世于中年,该是认真思虑,有点见识了:何谓“知天命”啊?人从哪里来,再到哪里去?“人死如灯灭”的说法对吗?有没有前生,还有没有来世?人的一生该如何度过,怎么样活法才更有意义?

普天下芸芸众生,似乎观念万千。其实归纳起来,无非为名、利、情而活而生。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儿育女,平稳度日者;有为子为孙,勤俭积业者;有吃喝玩乐,贪图享受者;历代也有隐居山林,田园桑麻为乐者;也有“留取丹心照汗青”,想“流芳百世”者。当然,还有贪、盗、奸、黑等作恶者,更不值提及。

西方马斯洛行为科学有“需要五大层次”的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有高低层次之分,最高层为“自我实现”。马斯洛认为:在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过程中,产生出一种所谓的“高峰体验”的情感,这个时候是人处于最激荡人心的时刻,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这时的人具有一种欣喜若狂、如醉如痴的感觉。而中土也有古人“天生我才必有用”论者,今人也有“实现自我价值”之说,或者“使自我价值得以公认”。总而言之:是为一个“名”。

上述多为人世佼佼者,非平民百姓。而众者则为“利”,拜金主义,唯利是图,为钱而生为钱而死,为钱而乐为钱而忧;再有“人之常情”——被文艺理论家称为“永恒主题”的爱情。儿女情长为之迷、白头偕老为之福。这为“利”为“情”者,比比皆是,举不胜举。还是谈谈“看破红尘”的高雅者吧!

经历沧桑岁月之后,很多人晚年都想:该过过清静闲适、自娱自乐的生活了!实践看,这只是人自慰的一种向往。细分析,甚至于逐个排查的结论:人都是操劳一生,还想再操劳。有道是:“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除非到了风烛残年,自顾不暇的时候。其实,哪个不想过得快乐而无忧呢?而古往今来又有几人能实现了?“老不舍心,少不舍力。”

人皆有“七情六欲”,七情为:喜、怒、忧、思、悲、恐、惊;六欲为:食、财、色、丁、权、贵。这个“七情六欲”,源自人的追逐利益的本能。人的又一大弱点便是:“心比天高,命而不及”,往往会怨恨终生。这“七情六欲”是很难舍弃的,舍弃不了,心里能净吗?心不净又怎能达到心静而自乐呢?所以才有“难得糊涂”之说。

那么,千方百计地解脱吧!只有找点事干,占据大脑,不让其想烦心之事。唱歌、跳舞、门球、听京剧、扭秧歌,找乐;还有书法、绘画、写自传,“自我实现”“夕阳红”!这样一天天打发日子,而心里的牵挂、忧怨放不下,不知是一步步向墓地走去,没多久便疾病缠身,糊糊涂涂了此一生。末了也没有明白:“人短促的生命为了啥?死了便了,也不问问:还有没有灵魂(元神)的存在?”真是遗憾、悲哀呀!这也是人的第三大弱点吧!(这只是我感悟到的,而列举几点,没有经典的依据。)什么功名利禄,都是过眼云烟,《好了歌》说得好:“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人生晚年都想超脱,可是谁超脱得了?所以许许多多人临终还要留下遗嘱,或者有不瞑目之事,甚至为一件未竟的区区小事而闭不上眼睛。《儒林外史》中,便有如此生动的写照: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毫无起色。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以后,医生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子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接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上前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溜圆,把头又狠狠的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妇抱着儿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惦念?”他听了这话,两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就是说,人生至死也很难改变固有的观念,宁肯带进棺木,也很不愿放弃自己的追求和向往。

人真正想超脱,达到青春常驻,唯有跳出世俗间,自在做神仙。

(待续)

(c)2024 明慧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