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韵晚会奥克兰圆满落幕(图)


【明慧网二零零九年四月十八日】(明慧记者苏青综合报道)二零零九年神韵国际艺术团在新西兰奥克兰站演出的最后一场,于四月十七日晚圆满落幕。全体演员在观众的热烈鼓掌声中三次谢幕。

在十七日的观众群中,有不少人来自奥克兰以外的其它大城市,如汉密尔顿、基督城等。观众的职业也涵盖不同领域,有政府官员、大陆留学生、艺术专家、工商界及宗教人士等。

公司总裁:演出生动,富有表现力


奥克兰蔬果出口公司的总裁休•克洛怀特与夫人、女儿一同观看神韵演出

休•克洛怀特(Hugh Cronwright)先生是奥克兰蔬果出口公司的总裁,他偕夫人与女儿一同来观看演出。全家人都对神韵赞不绝口。

休说:“这场演出非常生动,非常漂亮,富有表现力,也十分精致。”他最喜欢的节目是彝族舞蹈《云罗仙韵》,服装和演员都非常美,表演的也很活泼和优雅。

休以前曾经去过香港,接触过一点中国文化,知道中华文化内涵很丰富。他十分喜欢晚会中的音乐和舞蹈,并赞美天幕是杰作,令人惊叹。他还说他家明天会有个家庭聚会,到时会将神韵晚会介绍给所有的亲朋好友。

休的夫人玛丽娜(Marina)也很喜欢这场演出。她认为节目将晚会希望传达的理念通过舞蹈和画面的结合表达出来,十分有意义。玛丽娜说:“我很喜欢中国文化,虽然这对我来说还很陌生,但是我很感兴趣。我最喜欢舞蹈《喜迎春》和《云罗仙韵》。我欣赏每一位舞蹈演员和他们的表演,他们实在是跳得太棒了,太美了。”

另外,她还谈到很喜欢晚会中的音乐,非常柔和,非常不一般。玛丽娜说自己曾经有过七年的钢琴演奏经历,她发现神韵的音乐是中西方音乐的融合,更加具有表现力,是很高水准的创作。

他们的女儿丽萨(Liza)目前正在学习服装设计,她的梦想是将来当一个专业服装设计师。她说自己特别喜欢晚会中所有的服饰,非常亮丽,能够表现华人的民族特点。所有服饰中她最喜欢的是舞蹈《扇袖广舒》里的服装,宽大的袖子非常非常美。

丽萨最喜欢的节目是一开场的舞蹈《开创五千年文明》,里面的打鼓给她印象很深。她说:“虽然我有许多华人朋友,但是他们从来没对我提起过中华文化如此之美。我现在了解到中华文化是一个多民族文化。”

大陆留学生:愿上苍保佑中华大地

来到新西兰八个月的中国大陆留学生王佐观赏神韵晚会后表示,他在国内早就知道神韵艺术团,而且也看过录像。他认为神韵非常的美,并且与众不同。

王佐觉得以艺术形式发扬中华神传文化及传递迫害真相非常好。王佐说,这是他第一次在海外碰到这么多善良和坚强的人,令他很感动,也很激动。他祝愿上苍保佑中华大地,让发生在中国大陆的这种痛苦、这种苦难,赶紧过去。

舞蹈老师:舞蹈背后有希望的信息


奥克兰的舞蹈教师苏珊•科尔和女儿及孙女一起来观看神韵演出

十七日晚演出结束后,全体演员谢幕时,一位西人女士早早兴奋地站起来,一直鼓掌,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位女士就是来自奥克兰的舞蹈教师苏珊•科尔(Suzi Kerr)。

科尔在终场时兴奋地说:“演出非常令人鼓舞,希望的信息就在舞蹈的背后,非常美丽。这不仅仅是舞蹈,还有更多的东西在后面。”“每个故事都有一个意义在后面,(舞蹈家们)把他们要说的话,都带来了。”对于演出中的舞蹈,她赞叹:“非常非常美丽”,而音乐则是“非常抒情,非常美。”

苏珊此次和女儿及孙女艾丽塔一起来到现场观看演出。在采访时,艾丽塔用稚嫩的声音说:“所有的都很好。”苏珊的女儿非常喜欢动态天幕,也非常喜欢多彩的服装和独唱表演。

高级警官:连看三年神韵演出


奥克兰高级警官彼得•耶拉维奇(Peter•Jlavich)先生和朋友

奥克兰高级警官彼得•耶拉维奇(Peter•Jlavich)先生已经是第三年前来观看神韵演出了。他在中场休息时和他的华人女伴一起接受了记者采访。

彼得说:“神韵晚会实在太好看了,我已经是第三次来看神韵了。我一直都能感受到神韵演员们带来的强大能量,同时很欣赏他们的专业水平和高超的技巧。”他表示整台晚会的编导将音乐、舞蹈和华美服饰完美无缺的结合在一起,十分了不起。

他谈到自己听过西游记的故事许多次,所以《金猴降妖》这个节目给他印象很深。另外,晚会使用三维立体天幕将演员们从天上带到舞台上的手法很吸引人。

彼得同时还是中国武功的爱好者,已经练习武功三十年了,自己也会一些武功技巧。他谈到神韵舞蹈演员的技巧非常棒。他最后说:“神韵晚会是一场非常好、非常专业、非常具有表现力的演出,我会推荐给周围所有的人。”

彼得先生的女伴赖艾米女士来自中国广州,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她曾在中国经营珠宝生意,现在奥克兰拥有两家酒楼。她激动的说:“晚会很好,非常好。我很喜欢晚会中那些音乐,音乐很好听。舞蹈也非常好。我每个节目都喜欢,尤其是孙悟空,我很喜欢看孙悟空!”艾米女对神韵艺术团带来如此精彩的晚会表示十分感激,她很感动的说:“感谢他们给我们带来这么好看的表演啊!我会介绍神韵给所有家里人和朋友的。”


https://www.minghui.org/mh/articles/2009/4/18/199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