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金山华人赞神韵为中国人争光(图)


【明慧网二零一零年一月四日】(明慧记者苏青综合报道)二零一零年一月三日晚,在观众热情的掌声中,神韵纽约艺术团在旧金山歌剧院上演的第四场演出圆满落幕。晚会中全善全美的中国古典舞蹈和音乐折服了现场观众。神韵以独特的艺术形式、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中国古老的意境与观众产生共鸣。


二零一零年一月三日晚,神韵纽约艺术团在旧金山歌剧院的第四场演出圆满落幕。

旧金山滨临太平洋西岸,是世界经济和文化艺术的大都市,华人最早移民来美的聚居地,也是中国大陆游客的观光地之一。目前有数十万华人居住此地。被誉为“世界第一秀”的神韵晚会吸引了各种背景的华人前来观看。

编舞非凡 为中国人争光


原中国民族舞蹈演员赵斌斌(右)

赵斌斌是原中国西南某歌舞团的专业民族舞蹈演员兼主持人。她与朋友结伴前来观看了当晚的演出。她说,自己是第四次观看神韵晚会,很高兴每次都看到全新的节目。

她认为,这是一台很独特的演出。自己在中国大陆演艺界数十年从未看过这样的演出,“我认为编舞非凡。”

她表示,神韵的艺术形式很新颖,是自己无法想象的:“节目以中国的历史故事为题材,编成舞蹈,用很新颖的形式呈现出来,非常美。这台晚会真的是为中国人争光。”

赵斌斌还赞叹舞蹈演出技术高超。她惊叹,神韵的舞蹈演员们的基本功非常扎实,很多翻滚、跳跃的高难动作,做得非常到位。“没想到他们这么年轻,但每一位都能担当独舞演员。”

看神韵 感觉很震撼


从中国大陆来美三年的陈先生和太太

从中国大陆来美三年的陈先生和太太是通过报纸和电视看到神韵晚会在湾区上演的消息。以前看过神韵的人也跟他们讲,这个演出很精彩。

三日晚,观看了神韵演出的陈先生回味着刚刚看过的节目,他说:“看了神韵这样的演出,感觉很震撼!这是以前从来都没有的感觉。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看的服装。”

陈先生表示,神韵晚会的节目他每个都喜欢,尤其是武松打虎和苗族舞蹈。他说:“这些演员具有真正中国人的气质。”

“歌舞表白得很清楚,很清楚地将信息表达出来。所以我们看了演出之后,感觉神韵很好,从前没有看过这么好的。跟中国大陆现在的演出有很大的区别。”

他说:“神韵演员的功底很高,我从来没有看过这么好的功底,没有看过功底这么扎实的舞蹈。”

陈先生还表示:“我会将神韵介绍给我的好朋友们和相识的人。尤其是介绍大陆的朋友去香港看神韵。”

最喜欢神韵的舞蹈

来自广州的余先生携全家观赏了在旧金山上演的神韵晚会。他表示演出非常精彩,“最喜欢神韵的舞蹈,因为她的服装、舞蹈和音乐编排,都很紧凑。”

余先生表示自己爱好艺术,爱好古典音乐。他觉得晚会展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他也很喜欢神韵晚会中的那些各个民族的舞蹈。

提到晚会中的节目《武松打虎》,勾起他的记忆,令他无限感慨:“武松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每个人都知道。这是自己的文化,不能丢。”

余太太则连声赞美:“晚会很好,服装和舞蹈都很美。最喜欢的是神韵演出中的中国舞蹈。”

希望华人都来看

来自中国大陆的牛先生非常喜欢神韵晚会的节目。他二日看了两场神韵后,觉得非常精彩,三日下午和晚上再次来看神韵。他说,每次来看都有不同的感受,太棒了,太棒了!

牛先生表示,神韵晚会的节目都换新了,但是给人的感受是一样的,一层比一层深。他认为观看神韵晚会能改变人。他说,这些人来看神韵,都是有福的。现在就需要这个,全世界都需要这个,不仅中国人。

他说,我希望华人都来看,其他人也都应该来看。因为神韵是无声的语言。最棒了!他表示,还会一直接着看神韵。

中国人应该保持和发扬传统文化

来自大陆的移民钟兰英与先生在看过演出后表示,很想到旧金山的下一站圣荷西市再看一次演出。

身为中国人,钟兰英表示,很想要看中国的文化及舞蹈,了解演员们如何跳中国传统舞蹈。钟兰英说:“神韵演出真是太好了,我非常喜欢,我一定会再回来看神韵,并且我将把神韵的美好告诉我的亲朋好友们,让他们都来看神韵,也许我还会帮他们买票。”

钟兰英她认为神韵音乐也非常的美妙,尤其是二胡表演,让她非常的感动。神韵演出并让她体悟到,中国人应该保持和发扬传统的中华神传文化,尽管是住在海外。

钟兰英的先生乔说,他觉得神韵演出非常的美妙,他想要跟家人及朋友们到圣荷西市再看一次神韵演出。

神韵会去香港演出会很受欢迎

现居住中国大陆四川、随先生来美国旅游的王女士正好赶上在旧金山观看神韵演出。她说,我最喜欢《挡不住神的路》这个节目,因为这是在中国真实发生的。小孩与妈妈被迫害而分开这一幕,让我心动。我知道炼法轮功的人很好,他们修养好、待人也很好;这我有切身体会。

王女士说,神韵的特点是她的真实;很遗憾现在大陆看不到这样的演出。现在国内的文艺表演很表面、很肤浅,没有内涵。听说神韵这些舞蹈演员很多都是在海外长大的华人,能够跳得这么好,真让人感动。

王女士说,“听说神韵会去香港演出,会很受欢迎。”“我要对大陆的同胞说:神韵很好! ”


https://www.minghui.org/mh/articles/2010/1/4/215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