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茶文化

Twitter EMail 转发 打印
【明慧网二零一零年二月二日】

(一)茶的起源

中国人有“关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虽被排在人们日常生活必需品的最后一位,但却由于中国人“饭后一碗茶”的习惯由来已久,而使它有着更为深远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华夏民族是茶的原产地和茶文化的发祥地,因此茶也陪伴中华民族走过了5000年的历程。“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客来敬茶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茶”。

茶的起源,在我国历来流传着关于神农的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相传我们华夏的祖先神农氏,有一个水晶一样透明的肚子,无论吃下什么东西,他都能透过自己的水晶肚看得清清楚楚。那时候,人们正处于生活的原始状态,无论鱼肉瓜果都是活吞生吃,闹病是可想而知的。传说中的神农为了帮助人类,就利用自己的水晶肚尝遍百草,看看各种食物吃了之后会在自己的肚子里发生什么变化。他长年累月地跋山涉水,有一天,当神农看到一种绿叶白花的树时,就吃了这种树的叶子。说也奇怪,当他吃下叶子之后,发现自己的肠胃里起了奇妙的变化。这些叶子不仅在自己的肠胃里上下流动,把已经吃过的食物洗涤得干干净净,而且吃后口中生香,感觉甘甜鲜美。这种叶子解毒作用的发现,使得神农欣喜异常。神农氏认为茶的发现是天神感念他年迈心善、采药治病之苦,所以赐他玉叶以济众生,于是神农在感激上苍的同时更加辛勤地去采集草药。以后,每当他在尝草遇毒时,就用这种绿叶解毒。因为这种绿叶能够像一位医生一样在神农的肚子里检查洗涤,神农就称这种绿叶为“查”,后来人们将“查”字改写为“茶”字。这就是茶的最早发现。

由于“茶”,有解渴生津、提神醒脑、利尿解毒等作用。此后茶树渐被发掘、采集和引种,被人们用作百草之外的一种养生之妙药。如此“茶”渐渐被人们所熟知,除了用作药以外,人们还供作祭品,当作菜食和饮料。又经过不同朝代的改良,而有了我们今天所尝的茶的滋味。所以说,茶是我们的祖先神农发现的良药,是神农氏一心为民的善心感动了上苍而得到的回报。神有意让神农发现茶而留给后人,造福人类。

(二)饮茶的发展

茶叶被我们的祖先发现以后,对它的利用方式先后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演化,才进展到如今天这种“开水冲泡散茶”的饮用方式。

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仅仅是把茶叶当作药物。那时人们从野生的茶树上砍下枝条、采下芽叶,放在水中烧煮,然后饮其汁水,这就是原始的“粥茶法”。这样煮出的茶水,滋味苦涩,因此那时称茶为“苦荼”。

到秦汉时,人们创造了“半茶半饮”的制茶和用茶方法,即不直接烧煮鲜叶,而将制好的茶饼在火上炙烤,然后捣碎研成细末,冲入开水,再加葱、姜、橘子等调和,称之为“烤茶”。

到唐宋时期,人们把茶制成茶饼,饮茶时先将团茶敲碎,碾细,细筛,置于盏杯之中,然后冲入沸水,这就是所谓的“研膏团茶点茶法”。而且饮茶之风大盛,并且随着文化的发展,“饮茶”逐渐变成了“品茶”。当时皇宫、寺院以及文人雅士之间还盛行茶宴,茶宴的气氛庄重,环境雅致,礼节严格,且必用贡茶或高级茶叶,取水于名泉、清泉,选用名贵茶具。茶宴的内容大致先由主持人亲自调茶或亲自指挥、监督调茶,以示对客人的敬意,然后献茶,接茶,闻茶香,观茶色,品茶味。茶过三巡之后,便评论茶的品第,称颂主人道德,以及赏景叙情、行文做诗等等。

到了明代,直接在壶或盏中沏泡条形散茶,这样的饮茶方式使人们对茶的利用简单而方便了。但也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也越来越注重快节奏的生活,一切从效率出发,一部份人饮用即冲即饮的速溶茶,或为了治病保健的需要,饮用含茶或不含茶的保健茶,大多人是在“饮茶”而不再“品茶”了。

(三)茶道文化

唐朝有一个叫陆羽的人通过对茶进行多年的观察和研究,撰写了《茶经》一书,此书总结出一套科学的种茶、采茶、煮茶、品茶的方法,并赋予茶艺一种深刻的文化内涵,形成了最初的茶道。后人称陆羽为“茶圣”。

茶道文化体现了东方传统文化精神的特点,是“茶”与“道”的结合。

中国古代圣贤老子曾经说:“道可道,非常道。”道不是一般的道。又说:“大道泛兮,其可左右。”可见“道”又无处不在。那么什么是“道”呢?中国儒家著名经典《中庸》里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其实“道”的真谛是告诉我们宇宙中的万事万物的生存,包括天体的运转,人类的繁衍,朝代的更替,人的生老病死,都是依“道”而行的,都是有一定的规律的,物质的成、住、坏、灭,那都是宇宙的规律。所以人能做到的就是“返本归真”,返回到自己先天的本性上去,因为人先天的本性是纯真的,是善良的,是与宇宙沟通的,这样才能达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境界,这就是古人常说的修行之“道”。

所以“道”体现出了宇宙、人生的法则与规律,因此,中国人不轻易言道,认为那是很高深的东西,是不能明明白白拿出来谈的,而近代的中国人却都被“迷信”二字挡在了“道”之外。不象日本茶有茶道,花有花道,香有香道,剑有剑道,练摔跤搏击也有柔道、跆拳道。其实在中国的古代,各行各业都有“道”的存在,人们也有寻仙慕道的志趣,因此古人品茶也有茶道。

茶道文化是一种“中介”文化,以茶为载体,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那么,什么是茶道呢?

表面上说就是由茶礼、茶规、茶法、茶技、茶艺、茶心这六事构成,称作茶道六事。茶道修习就是通过茶道六事来证悟茶道精神。茶道修习的表面是“技”,但他的重点不是“技”,而是“心”。但要修习茶心,又必须从修习茶技开始,所以明白这个道理,才可以谈茶论道。

(一)茶道之“苦”

茶是苦的,但却苦的有味,品茶的人从茶的味道中来品味人生的苦,人生有多少苦呢?佛家认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等等,总而言之,凡是构成人类存在的所有物质以及人类生存过程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给人带来“苦恼”,所以佛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这与道家的返本归真其实是一样的道理,所以要看透人生,看破生死,才能求得对“苦”的解脱。茶性也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从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体悟做人的道理,节俭、淡泊、以苦为乐。

(二)茶道中的虚静之美

茶道讲究“和静怡真”,把“静”作为达到心斋座忘,涤除玄鉴、澄怀味道的必由之路。这虚静之“静”,是不是意味着自始至终需“静”得鸦雀无声,需“静”得肃穆庄严呢?当然不是这样。中国茶道审美文化中的虚静之说,实质上是指心灵世界的虚静,至于外界环境的宁静,兼顾即可。只要自我心灵不失虚静,则茗叙也罢、说笑也罢、听曲也罢、赏戏也罢皆无不可。在品茗之前,需放下心中的烦恼、执著,静下神来,定下心来,开始走进品茗审美的境界,静静领悟茶之色、茶之香、茶之味、茶之形的种种美感从而静观、反思人生,陶冶心性、达到心灵的空静,怡然自得,体会虚静之美。

(三)茶道之“平凡”

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此话一语中的。茶道的本质确实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琐碎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修佛修道也是要求人们通过生活中一点一滴的“修和炼”,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彻悟大道。所以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不要因为是很小的好事,而就不去做,因为每行一善,必积福德;当然也不要是很小的坏事而就任意妄为,因为坏事做多了,必将消减福份,严重的还会折损寿禄,害及家人。也许你不会即刻看到效果,但积少成多,世间的善恶因果总会有回报之时的。

(四)茶道之“放下”

人的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所以,佛家讲“放下”。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放下一切是放什么呢?放下人生的苦恼,放下人生的名利情,放下各种各样的执著、欲望,放下一切“放不下的心”,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轻松无比,看世界天蓝海碧,山清水秀,日丽风和,月明星朗。品茶也强调“放”,放下手头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松一下自己紧绷的神经,放松一下封闭的心灵。有诗最妙:放下亦放下,何处来牵挂?做个无心人,笑谈星月大,愿大家都做个放得下、无牵挂的茶人。

所以修行茶道之首要就是修心养性,从茶味中品其苦,看透人生,静观其变,心性空灵,在日常平凡中见真性,最后能放得下人生的苦乐,通彻人生的哲理,宇宙的奥妙,返本归真。所以神给人留下的每一种行业,每一种文化都可以帮助人修炼心性,提高生命的境界,因为在神的眼里,人根本不是来在世上当人的,而是有着更深刻的内含与意义,神时刻都在点醒人,看护着人,希望人能真正的走上返本归真的成神之路上来。

那么在这末法末劫之时,当解救人成神的宇宙大法来到世间时,众多的有缘众生却依然在苦海中沉浮,没有体会到神的良苦用心。朋友们,如果您想了解宇宙的奥妙,真正的天机,还请您在茶余饭后,静下心来,认认真真的阅读一下宝书《转法轮》,也许一切您就都会明白了。

(c)2024 明慧网版权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