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集体学法中提高升华


【明慧网二零一零年四月四日】那天我去给甲同修送真相资料,她家是学法点,顺便就和她们在一起学法。学完后甲同修说:我要回老家一趟得三四天,咱们停几天或在别人家学也行。当时我刚从外地回来,还没去原来的学法点,就说:这几天在我家学吧。甲同修一去七八天,回来后又有了别的事,这样,我家这个学法点很“偶然”的就成立了。

我们每天下午两点学法,一周六次。学法前先发正念十五分钟,然后每人一段读法,学完后发正念半小时,之后互相交流切磋。两个月来大家都觉的提高了、受益了,更深层的体会到了师尊一再要我们多学法、认真学法的内涵。

同修乙年龄最大,七十五岁,读法时多字少字,有的字音读不准,同修指出来改進也不大。她自己说:读法时不是每个字都显现在眼前,有时是跟着感觉念,多字少字自己也不清楚。同修提议她背法,背《转法轮》有难度,先背《洪吟》。同修也非常努力,每天坚持背四首,读不准字音的地方夹纸条注上同音字。此前有段时间咳嗽,一个多月没好利索。虽没当病,总不见好也着急。怕常人误解,给大法带来负面影响。背法后几天的时间,就一点不咳了。交流时找到自己有妒嫉心、不让人说的心等。现在每天主动做讲真相的事,把纸烟包装盒剪成卡片,印上真相短语,随机发放。

同修丙,七十岁,文化水平较高,以前在家自学。近一年多面部神经痛,疼起来张不开嘴,吃饭喝水都困难,晚上睡不好觉。无可奈何的承受着,不知自己差哪儿了。以前不敢和同修接触交流,怕同修笑话:修了十几年怎么修这样了?今年才走出来和一同修组成学法点。刚来我家学法时,那几天有好几个同修来看我,表面上是我刚从外地回来同修来看我。丙同修开始还躲避,怕同修知道她的情况。和同修接触后看到大家交流都是向内找、修自己,一下明白了,也开始向内找,挖出了妒嫉心、虚荣心、情重等很多人心,在学法组上不断曝光自己。也认识到这个怕是邪恶因素在怕,它怕曝光、怕解体,越怕它越干扰。又学习了师尊“善解”的法,知道了是以前学法不够,法理不清,承认了旧势力的安排。现在状态好多了,不影响正常生活了。丙同修发真相资料做的非常好,白天发《九评》心里想着:邪恶看不到,好人得救。看到有缘人就劝三退,做的很顺利。

同修丁,六十六岁,孩子经商因互相欠债搞的焦头烂额。压力很大心不静,提起来就含着眼泪,搞的自己腰也疼、腿也疼的。以前学法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法时犯困,发正念倒掌。同修们鼓励她该放就得放,坚持学了半个月,面色变好,不象以前青灰色了。师尊还在梦中点化她:在一个教室里参加考试,别人都答完卷了,她的答不上,旁边还有俩人捣乱不让她好好答卷。她急的大喊师父,师父在讲台上看着也不管,一着急醒了。一天家人又准备到外地催债。她说:我不去了,以后我就安心学法了,你们处理吧。家人反而说:这就对了。现在主动发真相资料。

再说说我自己,五十五岁,在这个学法组里我算是年轻人了,参加过几个学法组,读法流利、音准。几位同修不自觉的依赖我,慢慢的我自以为是,升起了在同修之上的心。同修给我纠错,嘴上没说什么,心里却不服气。一天听同修读的不流畅,脑子里冒出一个反感的念头,我意识到了,学完法交流时马上曝光。同修也给我指出,说我给同修纠错时语气不善。我真是吃惊不小,这些执著自己都没意识到啊。往深找,学法组里有亲属同修,自己不自觉的掺杂了情的因素,用人心对待同修。再往深找,还发现自己学法时有完成任务的心,不是发自内心的同化大法。那不是真正的我,是后天不好的观念,我要分清它,清除它。当我真正向内修时,早晨打坐腿不那么疼了。

当初学法组固定到我家时,还暴露了我的怕心。我住的小区封闭式的,开始只是想学几天,时间一长,每天固定时间有几个人到家里来,怕小区门卫注意。越怕啥越来啥,有的同修来了到门口,先跺跺鞋上的土,啪啪的声音我听着心里发紧;同修读法时声音大,我心里也不舒服。我知道是自己有怕心。通过学法我明白了,你有怕,邪恶就钻空子。我们没干坏事怕什么?大法弟子有宇宙中最伟大的神护佑,怕不是太小看自己了吗?

一天,我在每日明慧上看到一篇关于严肃对待炼功的文章,说是有同修围着被子打坐。在学法组上一说,大家都笑了,因为我们也是这样炼功的。同修说:以前没认识到,现在知道了明早就改,是不能太安逸了。

在这个集体学法的环境里我们都提高了,其实这一切都是师尊的安排。就包括当初学法组看似偶然的成立和初期很多同修来交流切磋,无不渗透着师尊的慈悲。现在大家都知道向内找了、无条件的向内找,修一思一念,不再看表面事情的对错,而是看触动了自己的哪颗心。形成了一个修炼的环境,这都是集体学法的益处。当然我们还有很多意识不到的执著,还有的执著意识到了还没完全修去,在伟大的佛法修炼中我们会归正自己的。集体学法是师尊留给弟子们提高最快的“捷径”,集体学和自己学真的不一样。我也看到有些同修不重视集体学法,用各种理由坚持在家学,同修快走出来参加集体学法吧。


https://www.minghui.org/mh/articles/2010/4/4/220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