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看不到法的内涵?

Twitter EMail 转发 打印
【明慧网二零一二年八月十日】雅雅是位年轻的同修,一直很精進。最近雅雅到一个旅游景点参与讲真相的项目。谈及自己在旅游景点讲真相的经历:她看到有些同修在讲真相的过程中,表现出比较明显的人心,争斗心,急于求成的心;接下去看到常人不但不能明白真相,反而表现出站在对立面,诋毁大法。

雅雅说:我看到这里很难过,我觉的师父让我们到这里来讲真相,是给了我们一个修炼自己的机会。因为同修不能修好自己,不但不能把人救了,反而把对方推出去了。雅雅还说,整个过程中她一直在发正念。

雅雅还讲了一段经历。这次是三个常人来到她的身边,一开口就破口大骂,说雅雅他们是卖国贼,还有一个人威胁雅雅说要把她扔進海里去。

雅雅说自己当时没有动心,并回应对方说:你骂我,我不会骂你,我修养高。那人一听更加生气:就你受过教育吗?雅雅后来委屈的说:为什么我还什么都没有讲,心态也相对平和,对方这样对待我呢?这些常人背后的邪灵因素太多了。

雅雅接下去问了第三个问题:为什么有时候自己遇到问题的时候,和一些法理比较清晰的同修一交流,就觉得神清气爽,豁然开朗了。她知道这些同修一定是因为平时学法学的好,能看到法背后的更深的内涵。她苦恼的问:为什么我就看不到法背后的内涵呢?

有同修交流说:雅雅,其他同修能看到法背后的内涵,是因为他们对自己严格要求,时时事事向内找,无条件的向内找。你做到了吗?在整个叙述的过程中,几乎每个细节都被你描述出来了,可是其中没有一句话是真正的向内找啊。都是同修如何修炼不到位;常人如何背后邪灵因素多;只有雅雅是最好的,最对的。

雅雅迷惑的问:那我应该怎样向内找啊,看上去就是别人的错啊。

同修接着交流,在第一个实例中,当你发现同修做的不足的时候,不是向内找,看自己是否也有什么要去的东西,而是抱怨同修如何不好,学法不是为了修自己,而是为了衡量同修,找到抱怨的理由,找到不修自己的借口。其中只有一句话貌似向内找:“我觉得师父让我们到这里来讲真相,是给了我们一个修炼自己的机会。”可是那个所谓向内找的对像“我们”,显然却不包括自己,而是除了自己之外的其他的同修。

第二个实例中,发现常人辱骂自己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证实法,而是证实自我。因为我是个“有修养”之人,所以不和你一般见识。不是想到,我是因为学了大法,师父要求我们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转法轮》),因此我不能象你一样,只因为我是个法轮功的学员。

作为一个真正的修炼人,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无条件的向内找。用正念看问题。“你看问题的时候,你不再陷在它那里边去看,你不要在这个具体问题里边去就事论事,你跳出来观察观察这个问题,看它符不符合真、善、忍。如果是一个修炼好的人,或者一个神、菩萨来做这件事情,会怎样做?你这么想,正念一出马上你就知道。”(《美国法会讲法》〈纽约座谈会讲法〉)当你不能做到向内找的时候,想想师父的这段法。如果今天站在这里的不是雅雅,而是一个神、一个菩萨,会怎样?“那这些事情也不会发生了。”雅雅脱口而出。是啊,同修也不会表现出这么明显的执著了,常人也不会表现的如此的争斗了,那是谁的错啊,还是自己做的不好啊,不符合法的要求啊,这一切才会出现在自己面前。“对的是他 错的是我”(《洪吟三》〈谁是谁非〉)。当自己已经是向外找的状态了,即使有发正念的动作,发出的也不是正念了。只有真正向内找了,找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了,然后才是如何做的问题。师父说:“你自己做错了,就造成了拧劲儿,和别人拧了劲儿了,周围一切好象都不对劲儿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紧张了。这时自己找找自己的原因,你把自己不对的地方纠正过来,你发现一切都平和了,又对了劲儿了。”(《瑞士法会讲法》)往往自己真的能做到无条件的向内找了,很多神奇也就发生了,所谓“相由心生”,境随心转了。

在第一个实例中,我们是否能够慈悲对待同修,看到对方的问题,在合适的机会下善意给对方指出,相信同修能够升华上来。

在第二个实例中,我们是否能够相信师父在法中所讲的“人人身上有佛性”,启迪人的正念,善念,从而把这个生命给救了。

这些过程不都是我们向内找、修自己的过程吗?做事的过程中,按照真善忍的原则要求自己,不是为了做事而做事,不带任何人心,“做而不求”(《洪吟》〈道中〉)。

那么既然在两件事情中,雅雅都没有做到向内找,只是向外看同修的不足,向外找常人的不是,心性在做事的过程中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和升华,起码在这一个问题上,没有修自己,还是原来的境界与层次,那么又怎么会看到法背后相应的更深的内涵或更高的法理呢?

通过学法和交流,雅雅看到了自己修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开心了,知道今后如何做的更好,完成自己的使命和誓约。

(c)2024 明慧网版权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