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因果报应思想与古典小说道德教化主题(5)

Twitter EMail 转发 打印
【明慧网二零一三年四月二十二日】(接前文

五、伦理观

古典小说中有大量宣扬伦理道德的篇章,其中许多人物形象,本身就是伦理道德的载体。受传统文化意识尤其是儒家思想影响,以三纲五常、忠孝节义为代表的道德伦理体系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封神演义》中说:“民知有忠孝节义,不知妄作邪为。”

如《隋唐演义》、《太平广记》等书中都有讲述唐代郭子仪的故事,称其为“天官”、“五福俱全”的代表人物之一。“五福”即长寿、富贵、康宁、崇尚美德与和平。他之所以五福俱全,是因为他做人有度量、能包容、与人为善、德行端正。他在平定“安史之乱”和抵御外族入侵中屡建奇功,但他从不居功自傲,忠勇爱国,爱民如子,无论是军功、辅政,还是为人,都可当得上楷模二字。他曾单骑赴回营,联合回纥大破吐蕃,收复了洛阳、长安两京,唐肃宗对他说:“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做上司,他善于培养人才,提拔的部下中有六十多人后来都因功位至将相。他集富贵寿考于一身,子孙显贵安泰,人们都说是其宽仁得到的福报。书中称其“天下以其身为安危者殆三十年”、“猗欢汾阳,功扶昊苍。秉仁蹈义,铁石心肠。四海静乱,五福其昌。为臣之节,敢告忠良。”

“五福俱全”的另一著名人物是北宋的范仲淹,无论生前还是身后都倍受世人的尊敬,其行善积德惠及子孙。《范仲淹传》等书中讲述了范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节俭而好施予。他在诗中写道:“长戴尧舜主,尽作羲黄民。耕田与凿井,熙熙千万春”,希望百姓能够生活在象尧舜那样的盛世。他在《岳阳楼记》中写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成为古代正直的士大夫们立身行己的准则。范仲淹官居参知政事,但他不为子女留下钱财,而是将其俸禄用于兴学、置办义田、扶危济困。他的几个孩子都很有建树,为官清正,把自己的俸禄大多用在了扩大范仲淹办的义庄上了。

儒家重视修己,提出“慎独”,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恪守规范,不要认为做事无人知晓,其实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如《三国演义》中糜竺因为“目不邪视”、“以礼相待”得到火德星君的提醒。糜竺家世富豪,有一次去洛阳做买卖,乘车返回,路上遇一美貌女子,要求搭车。糜竺遂下车步行,而把车让给女子坐。这个女子邀请糜竺一同坐车。糜竺上车后正襟危坐,目不邪视。走了几里,女子告辞,临别对糜竺说:“我乃南方火德星君也,奉上帝敕,往烧汝家。感君相待以礼,故明告君。君可速归,搬出财物。吾当夜来。”说完就不见了。糜竺大惊,飞奔回家,将家中所有财物急忙搬出。当晚其家厨中果然火起,烧毁了所有房屋。糜竺就广舍家财,济助贫苦,后来跟随刘备,矢志不渝。

道德观念给人们提供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人的一切言行都在天的关注之下,所谓“天心”、“天意”、“天威”、“天怒”的说法在小说中随处可见。如《三国演义》中奸臣董卓死后迁葬,“天降大雨,平地水深数尺,霹雳震开其棺,尸首提出棺外”,以至“三次改葬,皆不能葬,零皮碎骨,悉为雷火消灭”,书中说:“天之怒卓,可谓甚矣!”《说岳全传》中的秦桧卖国求荣、陷害岳飞,难逃报应。秦桧后来背疽溃烂,死时看到有神人举锤打来,周围人都听到他喊“饶命”和铁索声。秦桧有个衙役叫何立,到东南方去出差,恍惚间到了阴间,看见秦桧等奸臣都被拘入酆都。诗曰:窃弄威权意气豪,谁知一旦似冰消。请看临死神人击,天道昭昭定不饶!

传统儒道释三家思想无不教人向善。史上著名小说作家如李昉、洪迈、罗贯中、吴承恩、冯梦龙、凌蒙初、曹雪芹等人,皆仰慕和崇敬道法玄妙的义理与高超的道德境界,而且他们中有的依法修行。其作品中常以业报轮回来解释历史人物的命运、历史事件的因由,而书中的许多“词曰”、“诗曰”、“有诗为证”、“有词为证”等更强化了这一论点。重视人物的德行节操,人物形象的善恶良莠,有如泾渭之水,分明易辨。其作品无论是在艺术性还是在思想性上都熠熠生辉。

中国传统文化始终都表现出对“善”的极大关怀和追求,宣扬上天主宰报应,天理昭彰,天道神而明之,支配善恶之报,公正无私。企图使人通过好因获得好报断绝导致恶报的因而力行可获善报的因,劝人行善避祸,对社会各个阶层起着警策、教化和保护作用,使人出于对自己及自己的未来负责的态度慎重选择自己的行为。而当今中共却强制给人灌输无神论和无因果报应,破坏人们的信仰和正信,迫害敢于说真话的亿万法轮功学员长达十三年不止,使社会道德沦丧,必遭天谴。

(全文结束)

(c)2024 明慧网版权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