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忧而忧 (下)

——谈宋代文人的忧国忧民及其文学创作

Twitter EMail 转发 打印
【明慧网二零一三年六月二十四日】(接上文

陆游“气吞残虏”之精神

陆游是南宋时杰出的诗人、词人,他自幼学习儒、道经书,后来又研习佛典,在他的一生和他九千多首诗词中,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和“气吞残虏”的精神,从而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显著特色。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在参加礼部考试时名列第一,因“喜论恢复”竟被奸臣秦桧除名。后来担任过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和几任地方官,“行善政,受百姓爱戴”。他写了《渭南文集》、《剑南诗稿》等大量诗文,表达了自己矢志不渝的理念。

陆游立志“扫胡尘”、“清中原”,他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诸葛亮为楷模,写道:“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出师一表通古今,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他歌颂岳飞等爱国将领,抨击秦桧的卖国行径和朝廷的腐败,他含泪书写岳飞的《满江红》,渴望象岳飞那样到前沿去抗击金兵,“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入蜀抗金时,身先士卒,率领的部队所向披靡,“昔者戍南郑,秦山郁苍苍,铁衣卧枕戈,睡觉身满霜”、“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丹心唯报国”,这些诗句,金戈铁马,铿锵有声,是其长期军旅生活的真实写照。但因朝廷腐败,苟安求和,陆游被削职还乡。他不为个人的际遇而忧虑,而是牵挂着沦陷区的百姓,他望着家乡的徐瓶山,想到沦陷区的华山,望着镜湖水,想到沦陷区的黄河,写道:“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中“泪尽”一词,千回万转,描写出中原民众受到苦难的沉重、历程的长久及企望恢复的迫切。他在另一首《关山月》中也描述了沦陷区百姓渴望恢复的心情:“中原干戈古已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诗人即使在梦中也不忘捍卫边疆:“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大作》),铁马冰河,时时入梦,念念不忘的是“但悲不见九州同”和期盼“北定中原日”,他想象着抗金取得胜利的那一天:“三军甲马不知数,但见动地银山来”。

陆游被贬为地方官时,不管职位高低,始终关心民间疾苦,善政安民。如他任严州知府时,史载其“宽期会,简追胥,戒兴作,节燕游”,勤政爱民。他在诗中写道:“朝先鸣鸡兴,夕殿栖鸦还,符檄积几案,寝饭于其间……”、“民租屡减追胥少,吏责全轻法令宽”,他看到百姓安居乐业,欣然写道:“自我来严州,实无负穷嫠”(《诗稿》)。他晚年归乡后,“身杂老农间”,为百姓施医送药,深受百姓的爱戴。

他善于从各种生活情景中发现诗材,如春雨、细麦、春耕、梅花、老妪、老农、农民生活、田园风光等,无不入诗,一经点化,则诗意盎然。如他在《夏日六言》中写道:“溪涨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数只船横浦口,一声笛起山前”,描绘出宁静的村景,静中有动,以动衬静,近观远眺,景色宜人,令人读来别有韵味。他在《游山西村》中写道:“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描绘出农家的热情好客、淳朴的民风和山村美景。

陆游提倡为文与为人的统一,其为文意在笔先,力透纸背,精练自然,“无语不天成”。他常以梅花的品格自勉。梅花,不畏严寒,不惧冰雪,独占寒冬,香溢早春,陆游赞美道:“阅尽千葩百卉春,此花风味独清真”(《园中赏梅》)、“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梅花绝句》)。

辛弃疾“心忧社稷,念为生民”

辛弃疾,山东济南人,他出生时山东一带已为金兵所侵占。辛弃疾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的志向。他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授职承务郎。面对国土沦陷,他不顾官职低微,多次上表,他写的《九议》、《美芹十论》等奏疏,字字珠玑,对世事局势进行严谨的剖析,提出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具体策略,并阐述了内修德政、广开言路等治国安民之道。他写道:“恢复之事,为祖宗,为社稷,为生民而已,此亦明主所与天下智勇之士所共也,顾岂吾君吾相之私哉” 、“天下离合之势常系于民心”。他的建议受到百姓称赞,广为传诵,却因与当权的主和派思想格格不入而未被采纳。

辛弃疾后来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他一生力主抗金,奏请创建湖南飞虎军,打算以此作为抗金力量,得到朝廷允许。居民参军踊跃,纷纷主动资助,迅速成立了二千步兵、五百骑兵的飞虎军队伍。这支队伍在抗击金军中立下赫赫战功,四十余年犹为劲旅。

他以文言志,在其文学创作中陈述恢复大业,宣传抗金主张,不断重复着对中原山河和人民的怀念,对当时的投降苟合势力予以谴责。他写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破阵子》),描写了将士们沙场点兵的壮观场面;他写的“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表现出“试手补天裂”的勇毅和豪迈,他写的“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写出了面对流逝岁月抚今思昔的感慨。

他回首自己的戎马生涯,写下了“壮岁旌旗拥万夫”、“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他抒发报国壮志难酬的悲愤,写下了“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他所采摭的历史人物,也多属于奇伟英豪的类型,如“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的李广(《八声甘州》)、“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永遇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权(《南乡子》)等等。

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时,一次途经造口,他想起四十年前金兵南下,攻入江西,一直深入到造口,想到当时人民的苦难,况且中原仍未收复,不禁忧伤满怀,于是在墙壁上题了一首词《菩萨蛮》: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词中写出:郁孤台下清江里的流水呵!你中间有多少逃难的人们流下的眼泪啊!词人把眼前清江的流水,和四十年前人民在兵荒马乱中流下的眼泪联系在一起,表现出民众受到的苦痛之深。其中“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是比喻句,意思是说:滚滚东流的江水必然会冲破重重阻碍,奔腾向前,以大江东去表明自己百折不回的意志。

辛弃疾进一步拓宽了词境,扩大了词的题材,几乎达到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对自然界的山、水、风、月、草、木都可以赋予品格,并有所寄托。辛词境界阔大、风格豪迈然而又不乏细腻入微之处。如他的许多描述乡村风光和农家生活的作品,语言简洁,内涵深蕴。如他在《西江月》中写的:“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在《鹧鸪天》中写的:“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自古以来,文品与人品俱佳的文人作为社会的良知,无不弘扬道德正义,爱民悯生。为文者本身就是道德的实践者和传播者,心忧天下、解救苍生危难也自然成为历代知识分子自觉肩负的重任,其作品中融贯了文人的品性修养。使人们在学习、研究其作品中能学到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匡扶正义和善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c)2024 明慧网版权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