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这一体系,不仅反映了我们祖先对时间和自然界变化的深刻认知,而且深刻影响着数千年中国的政治、哲学、宗教和农业等各个方面。
据考证,“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大节点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确立,而完整的“二十四节气”体系则大约在汉代形成。它通过观察太阳年周期(即地球绕太阳一周所经历的一年),将一年分为24个等份,每份约15天左右,每隔一个时段就有相应的一种现象或活动被总结成一个特定名称,比如“惊蛰”、“清明”等。这些名称不仅反映了季相、物候、天气等方面,还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
这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个是我们熟闻惯道的,二十四节气是指导农业的时序标准。
二十四节气为农民提供了一套准确且简便易行的方法,以帮助他们决定何时耕种何时收获。例如,有一句谚语:“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意思就是说,在清明前后这段时间适合播种瓜类和豆类作物,因为这时候土壤温度适中,非常适合这些作物生长。另外还有:“芒种忙忙种”,这句话告诉我们,在芒种过后要抓紧时间播种稻谷,因为此时最适宜灌溉与栽培。而另一句谚语:“白露早,霜降迟”,意思是在白露之前可以进行早稻收割,但霜降之后一定要赶紧完成收割,以免遭受寒潮侵害。所以,无论是播种、生长还是收获,每个阶段都有相应指导,让农民们做到心中有数,不误农时。
第二个我们也有所了解,二十四节气中包含着“气”“阴阳”等传统文化观念。
二十四节气,又称二十四气,是中国一种独特而久远的文化遗产,它不仅仅是一套简单的计时工具,更是一部凝聚了中华民族智慧与灵性的历法体系。这套体系来源于原始历法,其特点之一便是采用了所谓的‘阴阳合历’。这是什么意思呢?简单说来,阴历的部分是指月球绕地运行的晦、朔、弦、望周期,而阳历部分便是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所形成的二十四节气。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古人认为,天地之间并不是空空荡荡的,而是充满了一种无形但又无处不在的东西——“气”。你可以想象一下,当你早晨走出家门,深吸一口新鲜空气,这空气就可以被古人称为“气”。那么,这个“气”不仅仅存在于我们呼吸的空气中,古人相信整个宇宙都是被这种“气”所充满的。
既然宇宙间到处都是这种神奇的“气”,那么天地万物也自然由它构成。这就衍生出了两个重要概念:天气和地气。天气清扬轻巧,而地气沉重浑浊。这种区别进一步发展出了一种独特的观念:天为阳、地为阴。
再看看二十四节气,这个传统智慧如何结合阴阳之道呢?每一年有四季,每季有六个节令,共二十四节。春分的时候,“春之气”是最和谐舒适的;到了夏至,“夏之气”让我们感受到强烈炽热;“秋之气”则带来了肃杀冷清之感;“冬之气”又变得寒冷凛冽。这四时变化,其实都可以归结到阴阳二分法则中去。春、夏两季代表着阳盛,因此春和夏属于阳;秋、冬两季代表着阴盛,所以秋和冬属于阴。这意味着四季与时间都被赋予了阴阳的意义,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
第三个需要细细体会一下,二十四节气实际是古人以德化民的绝妙的道德生活课堂。
例如,在清明时节,人们会去扫墓祭祖,这不仅仅是一项习俗,更是一种孝敬长辈、追思祖先的课堂。这种行为让孩子们从小就懂得感恩父母,尊重长辈。 再比如,在端午的时候,有吃粽子和赛龙舟等习俗。这些活动不仅增加了人际互动,同时也提醒了季节的变化、一年中时间的更迭。而到了冬至,人们会吃饺子或者汤圆,这些食品寓意团圆、美满,让家庭成员更加紧密相连。这样的习俗熏陶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家庭观,让人们学会珍惜亲情友情,并且时刻在心底怀有感恩之心。
二十四节气中每一个节气都有着与之对应的诸多传统习俗,这些传统习俗不仅年复一年地熏陶着敬天、爱国、敬老、怜幼、尊贤、敦友等许多优良道德传统,而且一代代传承着这些道德传统。具有参与广,体验深,循环往复等特点,在以德化民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强大作用。
第四个可能很多人不太了解,那就是二十四节气中含着“天人合一”基础上的预测学。
二十四节气中的每一个节气有3侯,其中的物候现象有关动物现象38 种,植物现象14种,气象现象20 种。一年72侯,观察动物如鱼、獭、鸿雁、仓庚、鹰等的特别现象;植物如桃、萍、桑、王瓜、苦菜、靡草等的荣枯结实;气象如土润溽暑、天地始肃、天气上腾、地气下降、闭塞而成冬等现象。
这72侯,每一具体的物候都表现在一个确定的日子,古人通过物候现象预测人事吉凶。如《逸周书·时训解》记载:“清明,萍不生,阴气愤盈,鸣鸠不拂其羽,国不治兵,戴胜不降于桑,政教不中。”《易纬·通卦验》记载 “冬至之日,立八神,树八尺之表,日中规,其晷之如度者,则岁美,人民和顺。”
在这种预测行为背后,其实包含了一份对天地万物规律性的静心观察、虚心倾听与尊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不论何时何事都做到审慎而谨慎,不轻易违背自然规律,以求达到最好的结果。这与当今中国“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斗争哲学,以及“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些“凌云壮志”是截然不同的。
第五个格外重要,也是二十四节气的根本,那就是二十四节气里含着对神明的敬意。
二十四节气包含着许多神话传说,如,在立春节气,人们相信天上的龙会探头观察人间变化;在秋分前后,人们会讲起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等等。这是众所周知的。
但是,更为重要的是,研究表明,二十四节气文化深深植根于古人对神的信仰。二十四节气虽有24个不同名称的节气,但是它的基础是可以测量的四个节气——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这四个节气合成“四时”或者“二分二至”。
上古的人们相信,二分二至不仅仅是四个纪时名称,还是四个神。他们将二分二至匹配四位神仙,于是就成了“分至四神”。这“分至四神”对上下五千年中国文化的影响可以说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上古的人们取二分二至定点,赋予了司理这些关键时间节点的四位神祇朴素而有意义的名字。
据商代甲骨文可知,春分之神名为析,秋分之神名为彝,夏至之神名为因,而冬至之神名为宛。在《尚书·尧典》中,不仅保留了这些名称,而且更将这四位大神视为羲和的重要天文官,由此又有了羲仲、羲叔、和仲、和叔这样的称谓。而在战国时期出土的一部楚帛书中,这“四大神”则被描述成伏羲和女娲的子女,并以伯仲叔季(即长幼顺序)排行,与《尧典》的记载相一致。
古人认为,春分、秋分、夏至与冬至这“四大神”,就是创造了一定层次世界的最早创世神祇。这种信仰影响极大,构成了本次文明中国上古文化的一个重要基础,这也是中国被称作“神州”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在,二十四节气成为“非遗”之后,人们看到的是多了几张宣传画,多了几本介绍性的图书或者影片。这些形式上的热闹固然让人眼前一亮,但这些并没有真正帮助人们深入理解二十四节气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 要让这份珍贵遗产真正发挥它应有的价值,人们需要做的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热闹,更需要通过深入了解二十四节气背后的文化内涵,如重新认识与实践敬天信神、以德治国、天人合一、阴阳等传统观念。如果这些观念能够融入人们的生活与思想中,并得以长久延续,才能使这颗中华文明之珠焕发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