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8月13日综合媒体消息


【明慧网2000年8月13日】 澳大利亚将发表对中国人权状况的关注
记者:柏琳达.金史密斯 2000年8月10日

堪培拉,8月10日 (路透社)-一位外交部官员说,在下个星期的会晤中,澳大利亚将会对中国的人权纪录表示关注,尤其是中国政府对法轮功追随者的处理问题。

两国将在堪培拉举行第四届关于人权问题的年会,预期中国官员也将在会上提出澳大利亚处理土著居民的问题。这对几星期后即将主办悉尼奥运会的澳大利亚而言是个棘手的问题。在中国12人代表团开始其8月13日至18日的访问之前,一位澳大利亚外交部高级官员周四对记者说,“中国在过去的一年中出现了一些负面重大事件,我们希望在对话中提出这些问题。” 澳大利亚外交及贸易部说,他们将在对话中提出一系列问题,包括言论、集会自由,法律的实施,及少数民族权益等。“我们将会提出有关对法轮功成员的处理问题,……以及异见人士的问题。”

中国于去年7月取缔了法轮功运动并对法轮功追随者进行镇压,由于它违反了联合国反酷刑和人权条约而引起了西方政府的广泛批评。

法轮功,因1999年4月一万名成员在北京中心请愿以要求政府的承认,而令持无神论的政府开始感到了不安。法轮功成员和人权组织说,自从被禁以来,成千上万的成员被逮捕和拘留,五千人未经审判就被送到劳改所。至少24名成员在警察拘押中死亡。

澳大利亚对自由的关注

这位外交部官员说,“中国当局对待法轮功成员的方式,在我们看来,已经上升到有关言论、结社和集会的自由问题,它也涉及到对这些人所采用的司法方式的问题。”

他说,澳大利亚与今年由外交部副部长杨洁篪率领的中国代表团会有世界最高级别的人权对话。精心培养与中国的外交与贸易关系的澳大利亚认为,通过对话来施加影响,以求中国有所改变,比虽不赞成却保持沉默的做法要好。但是,尽管中国的人权记录将是年会的讨论焦点,澳大利亚官方仍预期被质疑有关土著居民的问题......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中国应该改变其行为 2000年7月24日

关于中国在宣传上的新花招 - 进一步消息(7月19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负面形像将不会单靠其宣传方法而改变,而是需要改变它的行为。无论中国外交部多么迅速地与新闻记者接触,其行为,比如迫害法轮功信仰者,监禁罗马天主教主教,言论上威胁台湾,向伊朗人和巴基斯坦人销售部件及专门技术秘密以援助他们的导弹计划,与俄国结成联盟以对抗美国的防导弹计划,以及压迫西藏僧侣及百姓,这些行径将不会改变中国的负面形像。中国的负面形像不是由外国记者来确立的,而是中国自己的行为。

(2000年8月12日译)


多维新闻:欧洲科学家探索反物质之谜 2000年8月11日

【多维新闻社11日电】新华社北京8月11日电/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10日宣布,它建造的反质子加速器已经投入使用。这一“反物质工厂”将帮助科学家进一步探索反物质之谜,揭示宇宙诞生和演化以及物质世界构成等奥秘。

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原子是由带负电的电子和带 正电的原子核组成,如果由带正电的电子与带负电的原子核组成原子,那么就是反原子,由反原子就可组成反物质。

科学家认为,约140亿年前宇宙诞生时产生了大体相等的物质和反物质,那么现在这些反物质到哪里去了?一种解释说在宇宙的某些地方存在着由反物质组成的星系;还有一种解释说宇宙诞生时产生的物质比反物质多了一点,物质与反物质相互湮灭后,剩下的物质就构成了现在的宇宙。由于科学家目前对反物质了解非常少,因此对宇宙诞生和演化以及物质世界构成等问题很难深 入研究。

为了探索反物质之谜,目前科学家采取了两种途径,一 是在自然界中寻找反物质,研究反物质的自然状态;二是在实验室中制造反物质,从更多的角度研究反物质。 1997年4月,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西北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五个著名研究机构的天文学家宣布,他们利用先进的伽马射线探测卫星发现在银河系上方约3500光年处有一个不断喷射反物质的反物质 源。它喷射出的反物质在宇宙中形成了一个高达2940光年的“喷泉”。这是宇宙反物质研究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

正反物质相遇可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和比普通可见光强25万倍的伽马射线。银河系反物质“喷泉”是通过这一相接证据发现的,因而它对深入研究反物质的性质帮助不大。为了“面对面”地研究反物质,科学家想到了直接 “捕捉”反物质。在地面,由于大气干扰,几乎不可能 “捕捉”到反物质,因此科学家把目光投向了太空。

1998年6月2日,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携带阿尔法磁谱仪发射升空。这一核心部份由中国科学家制造的仪器,是当代最先进的粒子物理传感仪,目的是去太空寻找反物质。阿尔法磁谱仪这次随“发现”号上天,尽管没有发现反物质,但采集存贮了大量数据。200 2年它将被送上国际空间站,进行长达3年的数据采集工作。它对反物质的探索,很可能带来一次科学突破。


https://www.minghui.org/mh/articles/2000/8/13/3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