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生死之门 探索灵魂奥秘 (三)

Twitter EMail 转发 打印
【明慧网2001年3月2日】 三.辩证认识死后生命

什么是死?死真的意味着“没有”或“不存在”吗?即使是身体器官完好无损的一个人,为什么会在那一瞬间再也不能支配自己的身体了呢?

现代法律和医学对死亡的定义是:大脑死亡或心脏完全不可逆的停止跳动,比传统的标准——心脏功能停止又进了一步。其实,以呼吸停止,心脏不动、脉搏消失、瞳孔扩散为标准判断死亡的方法一直延续到20世纪中期。50年代出版的《布莱克法律辞典》承用这一标准,中国1987年6月国务院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亦然。按传统死亡标准,濒死现象更为普遍。按现代标准,“死”而复生不可能存在,死后生命的描绘只能是活着的人们的幻想。但问题远非这么简单,它远远超出了物质世界的范畴。

《高级汉语大辞典》对死的解释不同凡响,这一条写道:“会意。右边是人,左边是‘’(对不起,这个字做不出来。‘上’去掉下面一横,下加一个‘夕’,读e,四声。),残骨,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中国古文化传统看待死亡的标准的确和现代西方不同,古人承认灵魂存在,灵魂脱离身体即为死亡。按照这一标准,可以假设灵魂在某一特定时间离开形体,后又回来,这种“死去活来”的现象并不难理解。

精神病学家欧罗福也认为:“在濒死的最后阶段,灵魂将离开躯体,变成以无尚完美的慈爱为象征的精神实体。”越来越多的濒死报告告诉人们,可能有一个非物质世界,是人死后灵魂的寄居之所。

1992年,盖洛普民意调查结果表明,大约有130万美国人曾有过濒死体验。今天医学技术更先进的条件下,大约45%(1997年的统计)在医院急救下醒来的病人有濒死体验,这将大大增加1992年的调查数字。

有的信奉科学的医学界人士最初不相信,但在作了大量的调查之后,开始相信濒死体验既非偶然,也非想象。例如伊丽莎白.罗斯(Elizabeth Ross)医生,70年代与几位同事一起访问了2000多例,年龄从2岁到99岁不等的濒死体验者,方才相信死亡不是生命的结束。

加拿大多伦多的约尼.卡松在经历了一次濒死体验后说:“这次经历使我更关心灵魂与精神,因为我现在知道了我生命的核心是灵魂,它会在生命结束后继续存在。”无疑,濒死体验对当事人来说是生命的转折点,改变了他们的价值观念。从前认为重要的东西,例如物质财富等,不再重要,而把精神的价值、慈爱的付出视为生命要义。

灵魂不灭,珍重生命,善待一切,也许正是死而复生者给予我们尚未有此体验的人的启示。

(c)2024 明慧网版权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