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教孩子的方法不当也会给大法带来负面影响

Twitter EMail 转发 打印
【明慧网2005年2月3日】我们一家三口人,都是1998年得法的,一家人比学比修,感到非常幸运,别人也都非常羡慕。因为我们家是学法点,学法的时候,孩子(当时9岁)也在旁边听,时间一长,这边念一句,孩子在那边就能接上下一句,平时也跟我们到炼功点炼功,表现得很好。孩子还曾在几千人的法会上领背《论语》,也曾与我们一起去北京证实大法。

99年7.20大法被非法迫害之后,我们学法炼功的环境也被破坏了。这以后,孩子也只是偶尔炼一次功,假期在父母的督促下学一点法,后来,一天少发两遍正念,后来便不再把自己当作真正的炼功人。

我和妻子没有以法为师,一味追求为孩子创造优越条件。孩子上初中时,我和妻子托人找关系为孩子上好班,给孩子找好老师补课,给孩子安排单独房间,大人不看电视,执著孩子取得好成绩,并以许愿和奖励的方式督促孩子学习。比如,成绩在班上前進一名给多少钱,在学校前進一名给多少钱,或者买什么样的衣服,在班上前進多少名去某地旅游等等,并没有从根本上教导孩子如何学习和提高。

家长管教不利,孩子成绩下滑,以致造假。我和妻子一味的执著孩子的成绩,忽视了帮孩子学法修心,也只是告诉孩子是学生就应该把学习搞好。孩子天天上学也是早出晚归,回来后在自己房间学习。只是吃饭的时候看看电视。孩子表面给我们的感觉是认真学习,可实质并未学進去,反倒迷上了流行歌曲和一味的追星。初中一年级暑假时,孩子到老师那补了20节语文课。后来孩子说老师让交200元钱,结果却背着我们只交100元,用余下的100元买随身听和流行歌曲磁带,每天哼哼唧唧,上课也不注意听讲。这样一来,孩子成绩急速下滑。

现在我和妻子悟到是旧势力钻了我们追求孩子取得好成绩的名利心,旧势力也钻了孩子对金钱、名利的执著的空子。孩子在成绩榜上将她的名次前移造假,我们却被蒙在鼓里,全然不知。仍然给其优厚的奖励。

假成绩是从初一的下学期到初二的上学期这段时间造的,造假五次,由班级的23名逐次前提,直到提前到全班第二。可事实是成绩逐次下降。直到前几天,我和爱人才知道孩子发展到这一步,学校老师和单位同事也知道了此事。别人都知道我和妻子学大法,以为我们炼法轮功的不管教孩子,结果给大法带来负面影响。没有圆容好大法,我和妻子都非常痛心。

在管教孩子方面,我和妻子的教训是沉重的,在此也希望有孩子的大法弟子,要放弃追求孩子取得好成绩的心。任何一颗常人心都可能被邪恶钻空子。要以法为师管教孩子,引导孩子学法,从根本上改变孩子。用法打开孩子的心结才能真正把孩子教育好。不当之处请同修慈悲指正。

* * * * * * * * *

[学员评论]现代社会中,受环境的影响,许多孩子,有的甚至从年龄很小时,对名、利的追求就很严重,而且私心很大。一般来说,修炼人家的孩子环境不同,教养会不一样,但也确实有一些修炼人在教育孩子时,也受到现代社会的不良教育方式的影响,或者出于情的执著而耽误了孩子。

家长的言行往往是孩子的“第一老师”,遇到问题家长是什么态度,家长如何反应和处理,总之,父母平时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家长心里看重的、家长尊敬和不尊敬的、家长口头上总是有意无意强调的,会使孩子印象深刻,而且往往不知不觉中孩子会依此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因此,身为父母,修炼人自己做正是非常重要的。

上文中的孩子本来是一个修得不错的小弟子,后来大人一味的追求成绩,而且采取的方式还是用利益和金钱来引诱。促使孩子也看重现实利益,乃至发展成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而做错事。虽然现在学校中作弊、造假的现象很多,但修炼人的孩子做出这样的事,我们认为是非常不应该的,主要责任在于家长,足以成为吸取教训的警钟。

孩子的物质生活得到保证固然重要,但孩子的道德和心灵教育才是会影响人一生的幸福的。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其中也强调了“养”和“教”的区别,与“教”的重要。作为修炼人,家长首先应该认识到孩子是一个赶来得法的生命,同时也是师父要度的生命,孩子在社会中的身份是其次的。在现代社会中,孩子们上学了,上初中了,上高中了,会越来越忙,作为家长,在孩子成年之前,对给孩子提供的基本修炼环境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孩子每天有一个学法的环境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来得法的孩子,当心中有了法,他/她就会自觉把握好自己的道德底线,要求自己在常人中做一个好孩子、好学生,而绝不会做出这么离谱的事情。事实证明,很多真正爱护自己孩子的修炼人,他们的孩子也都非常善良纯真,品学兼优,而且处处为他人着想。

由此还想到有的中老年学员,平时还负责照顾孙子等,常不自觉的出于对隔辈人的喜爱和对孩子父母的情(怕管孩子管深了父母不愿意、怕不给带孩子儿媳妇给脸子看等等),而造成大陆特有的对隔辈人的溺爱,从而也耽误了本来是来得法、同化法的孩子。其实对孩子最负责的做法就是为孩子提供学法的条件,培养孩子自己为自己负责,从而实现其来在人世的根本目地。

(c)2024 明慧网版权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