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漫谈“德”字


【明慧网2006年1月8日】德,《康熙字典》的解释是:“善美正大光明纯懿之称也。”其实在商代卜辞和先秦文献中,“德”与“得”是相通的。“德”有得到、获得的意思。《说文解字》对“德”的解释是:“德者得也,内得于己,外得于人”。

德,被古人视为区分人和禽兽的标准,只有符合人应有的道德标准,才能称之为人。而作为人,想要“齐家、治国、平天下”,就要首先“修身”。修身是修什么呢?就是修养自身的道德。根据道德修养的高低,人又有了圣人、贤人、君子、小人之分。所以天子要“修德配命”、“敬德保民”,百姓“士有百行,以德为首”,要“修身养德”。

为什么“德”这么重要呢?这一问题在超越“修身”(做人的道德修养)这一层面的修炼界看的更清楚。法轮大法创始人李洪志先生曾经讲过:

“德乃生前所积,君、臣、富、贵皆从德而生,无德而不得,失德而散尽。故而谋权求财者必先积其德,吃苦行善可积众德。”(《富而有德》)

“人在另外许多空间都有一个特定的身体,而在一个特定空间里,人体周围存在着那么一个场。什么场啊?这个场就是我们所说的德。德是一种白色物质,它可不是象我们过去所认为的是人精神的东西,人在意识形态中的东西,它完全是一种物质存在,所以过去老人讲积德呀,损德呀,那话说的太对了。”(《转法轮》


https://www.minghui.org/mh/articles/2006/1/8/118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