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传文化】信神敬天 保民安民

Twitter EMail 转发 打印
【明慧网二零零九年一月九日】在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中,敬天保民是人们一直传承的美德。古代中国,上自天子大臣,下至黎民百姓,对“天意”从来持敬畏的心态。认为重德向善最能够得到上苍的眷顾与保护,因为“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纵使是在危难关头,也能够化险为夷。人如果做了违背天理的事,天将降灾异警告。若能及时纠正错误,弥补过失,那么天谴就会自行消退,因此改变人心是解决问题的最根本办法。史书中这样的记载比比皆是,以下为其中几例。

据《商史》记载:成汤在位时,年久无雨大旱,成汤于是来到桑林之野诚恳地向上天祈祷,他以六件事自责说:“是因为我政令不当使百姓失业,或是我的宫室奢侈、生活腐化,或是我管理不善使贿赂风行、小人得势?”话还没有说完,方圆数千里便下起了大雨。成汤祷雨故事,是古代国家政治生活的真实写照,更为重要的是,反映了古代开明帝君注重修身和善于纳谏、勇于自责的精神。故儒家将其列为“圣德芳规”,成为古代官场的一种道德精神,亦称之为“官德”。当国家遭受了大的天灾或有一些异常现象出现时,君王或官吏就要检查自己的过失并以德化民,归正不正,希望以此得到上天的原谅和护佑。

《汉史》记载:汉元帝时,京城长安一带发生了日蚀、地震等灾变,元帝深感震惊和忧虑,于是向群臣问以政治上的得失。当时担任“给事中”的著名经学家匡衡按照儒家经典予以了答对,他说:“自君王以至黎庶,皆要敬天崇善。君王要秉承天意以行仁政、做善事、为百姓祈福。应减宫室之度,修内外,近忠正,远奸佞。公卿大夫要循礼恭让、好仁乐施、重义轻利,作民众的道德表率。然后再在百姓中推广道德教化,弘扬仁和之风。上行而下效,这样国家可以兴旺,百姓可以安居乐业。”匡衡针对时弊提出的改良措施,得到了元帝、大臣们和百姓的拥护和赞赏。

古时朝廷每年都要定期举行隆重的“祀天”礼仪大典。人们也祭拜由土地、谷物而来的“社稷神”等。郡县长官到任,必先至诸庙拜谒,离职时亦行拜辞之礼。如南宋名臣刘克庄出任广东提举时,到南海广利王庙拜谒,其祝文说:“徼(求)福于神。维粤之南,去天尤远。民生今日,凋弊可哀。某当推君之仁泽,而致之于民;神当为民请命于帝,使风调雨顺,灾害不作。既矢诸心,复质诸神。”刘克庄任满后又到福建任职,在离任前他写了《辞诸庙》:“某来无异绩,去无遗爱。然三年之内,圄(监狱)空讼少,吾民不识水旱,神之赐也。今时秩满,一旦别神而去,敢不告乎?”表达了对神的敬意,对神的赐福表示感谢。古人这种敬奉天地、为民请命的精神令人感动。

明朝正德九年,黄廷宣出任太仓(今属江苏)知州时,“吴中旱已经年,千里赤地,百姓遭大饥荒。廷宣立即开仓赈饥,奏减税赋,罢贪官,任贤人,行善政。积诚露祷,风雨立至,大雨沛太仓境,他邑焦土如故。”人们都说这是黄廷宣推行德政、爱民惠民,上天给予的甘霖之报。

行善向善是人的天性,本与天地大道相应,人人可行,人人必行。人们如果能上顺天意、下应民心,修德向善,必将得到上天的肯定与保护,也必将使万事兴、国泰民安。古人的高尚节操和深邃的思想,深远的影响着我们中华民族。而当今中共却不信神敬天,更不尊重生命,破坏传统文化和道德,破坏人与人之间、人与天地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迫害敢于说真话的人,使人神共怒,为天地所不容。人们只有退出中共及其一切附属组织并彻底摆脱其束缚,回归良知和善念,才能前程光明而远大。

(c)2024 明慧网版权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