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漫谈:康熙扶植奖励清官

Twitter EMail 转发 打印
【明慧网二零一一年三月二十八日】康熙皇帝倡导尊德崇道,实行仁政德治,他说:“万世道统之传,即万世治统之所系也。……道统在是,治统亦在是矣”。他言传身教,严于律己,堪称内圣外王的典范。有一代明君,必有一代贤臣,各级官员纷纷效仿,以人品相砥砺,以名节、操守为尚,爱民惠民,清廉之风蔚然而成,清官廉吏层出不穷,“海宇升平,人民乐业”。

康熙谈治国之道:“先圣先师道法相传,昭垂统绪,炳若日星。朕远承心学,稽古敏求,效法不已,渐进自然。然后施之政教,庶不与圣贤相悖耳”。在具体实施方法上“不以法令为亟,而以教化为先”,以达“覃敷文教”、“返朴还淳”的太平盛世。康熙重视官员的道德人品,大力扶植奖励清官,扶正抑邪,利用各种机会劝谕大臣、督抚等官以百姓疾苦为念,作清廉为政的表率。清官们对百姓的仁爱的精神,就是康熙仁爱精神的体现,他们都具有深厚的道德素养,两袖清风,不畏权贵,深受百姓爱戴。康熙一朝,清官、名臣灿若明星,举不胜举。

汤斌出任陕西潼关道时,为不扰地方百姓,他用官俸买了三头骡子,一头驮着两套旧被褥,一个竹书箱;主仆二人各骑一头,到了潼关,守关的把总还以为他是赶考的书生。可他上任不到三个月,潼关各州县的奸滑之徒就不敢再作恶,纷纷收敛,百姓则安居乐业。一时间,“汤青天”的美名家喻户晓。汤斌不仅为官清正,居家也颇有颜回之风。平时采野菜供膳,每餐必有一味豆腐,百姓们亲切的称他为“豆腐汤”,以颂扬他为官清廉。

汤斌出任江宁巡抚行前,康熙对他说:“居官以正风俗为先。江苏习尚华侈,其加意化导,非旦夕事,必从容渐摩逐渐达到,使之改心易虑。”并赐予其鞍马、衣料、银钱,又赐御书三轴并说:“今当远离,展此如对朕也。”此足可见康熙的良苦用心。康熙南巡到苏州见汤斌后又对他说:“向闻吴阊江浙一带繁盛,今观其风土,尚虚华,安佚乐,逐末者多,力田者寡。尔当使之去奢返朴,事事务本,庶几可挽颓风。”又赐其御书。汤斌勤政恤民,倡导节俭,使民风改观,返朴还淳,他说:“公则明,廉则威。”康熙称赞他:“洁己率属,实心任事。允宜拔擢,以风有位”。汤斌去世后,康熙赐其谥号“文正”。

于成龙赴任广西罗城知县前曾与友人书中说:“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念,誓勿昧天理良心”。罗城百废待举,于成龙实施教化,并带领百姓搞农业生产、兴办学校,罗城大治,“居罗七年,与民相爱,如家人父子”。于成龙赴任四川知府时,四川因遭战乱最久,人口锐减为全国之首,他推行善政,不到二年,人口骤增,大量田地开辟。他由武昌知府迁福建按察使时,其舟将发,百姓痛哭挽留,“民遮送至九江,凡数万人,哭声与江涛相乱”。到任后,即释放被株连冤民数千人,善政迭出,被百姓呼为“于青天”。他自奉简朴清苦,“日惟以粗粝蔬菜自给”,荒年时以屑糠杂米为粥,客至亦如此待之,说:“如法行之,可留余米赈饥民也。”江南人民因而亲切的称他“于青菜”。他的志节清操享誉当时,据载,当他出任两江总督的消息传出后,南京布价骤然上涨,“金陵阖城尽换布衣,士大夫减驱从、尚节俭,尽改奢靡之风……奸佞人等不得不迁往他处。数月之间江南“官吏望风改操”,政化大行。

康熙得知于成龙事迹,亲自召见他,表彰说:“你为当今清官第一”,并殷殷勉励:“为政当知大体,小聪小察不足尚。人贵始终一节,尔其勉旃!”赏赐白金、良马、御制诗等。于成龙提出蠲免钱粮、赈济灾荒等要求,无不得到康熙应允。由于他心为百姓,招致了有些权贵的不满,他们散布流言蜚语,朝中有人借机弹劾他,说他年老昏聩,越来越蜕化变质,康熙回答说:“朕广泛听取了众人的评论,都称赞于成龙廉洁如初。是因为他性格耿直,刚正不阿,才会有人因嫉恨而进谗言诬告他。”康熙让朝廷将于成龙的事迹昭告天下,进行传颂。于成龙去世后,将军、都统等人察看他的遗物,“竹筐里只有一袭绨袍,桌上几罐盐豉”。康熙说:“朕博采舆评,咸称于成龙实天下廉吏第一!”赐其谥号:清端,并为其祠题额“高行清粹”四字以示褒扬。

康熙曾令于成龙荐举廉吏,荐举的一些人中有一人也叫于成龙,是通州知州、汉军镶黄旗人,后被称为小于成龙。因为他廉能称职,诚心爱民,介然自守,不攀高结贵,即使他本旗王爷的门上也不走动,深得康熙欣赏。五年之间,小于成龙便从知州、知府擢为按察使,康熙赐亲书手卷一轴,并对他说:“人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尔必自始至终毋有改操,务效前总督于成龙,正直洁清,乃无负朕优眷之意。”几年后,又擢为直隶巡抚。陛辞时,康熙询问:“畿辅重地,利弊应兴革者,宜何先?”小于成龙奏称:“弭盗为先,奸恶之徒倚仗旗下名色窝藏匪类,有司明知而莫敢深究。嗣后有如此者,臣当执法治之。”康熙大为赞许。后来,康熙以小于成龙“廉能称职,诚心爱民”,特旨嘉奖,并赐鞍马、银两等,后历升左都御史、河道总督等职。

针对有些八旗外任官员腐败之弊,康熙将小于成龙作为八旗子弟的榜样,曾亲自召见其父、原任参领于得水,赏赐貂裘,嘉其教子有方,并殷殷叮咛,令其继续勉励其子“殚心竭力,始终如一”。又谕八旗都统、侍郎诸臣,有子弟为外吏者,务必写信训勉,学习小于成龙之洁己爱民。并通令果有洁己爱民如小于成龙者,将立即擢用。

张伯行任山东济宁道时,正逢岁荒,便倾其家资购粮、制棉衣赈济灾民。布政使以其擅自动用“仓谷”上疏论劾,张伯行义正词严的说:“有旨治赈,不能算专擅。上视民如伤,仓谷重乎?人命重乎?”张伯行还督修黄河南岸二百余里大堤及马家港、东坝、高家堰水利工程,治理济宁运河,康熙赞其治河有方而有功,召见他并赐予其“布泽安流”匾额。

张伯行任督抚时,曾作一《禁止馈送檄》,严禁属员馈送。檄文说:“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此即张伯行修身之金绳铁矩,也是百姓称其为“八一巡抚”美誉的来历。张伯行是当时名儒,以直声浩气名传天下,他一生“读书自少至老,不厌不倦,虽鞍马舟车之上,未尝释卷”,以其身正为官一任,施惠一方,在江南任官数年,百姓称其“只饮江南一杯水”。康熙称赞他说:“凡为大臣,当仰体君心,惠爱百姓。如张伯行为巡抚时,凡地方情形,米麦价值,皆不时奏闻,是真能以百姓为心者也”、“张伯行居官甚清,最不易得”,赐其“廉惠宣猷”匾额,表彰他是清廉仁惠的榜样。

“誓不取民一钱”的张伯行,与被称为“壁立千仞”的清官陈瑸在当时被颂为“泰华两峰,同标峻绝”。陈瑸是张伯行举荐的,赴任四川提学道时,仅一仆相随,衣被一如布衣平民,在任上“杜请托,一意甄拔人才”、“清介公慎,杜绝苞苴”。任台厦道时,他将应得银三万两,全用于公事。陈瑸超擢为巡抚时,单骑赴任,其僚属竟不知来者是何人。到任即弹劾纵役扰民的知府知县,并上疏禁加耗、禁馈送、崇节俭、怜贫苦等数项有关国计民生的大事。康熙下诏嘉勉,谕以“躬行实践,勿鹜虚名”。一次,陈瑸在畅春园觐见康熙,君臣在澹宁居谈话。陈瑸奏言:“官吏妄取一钱,即与百千万金无异。人所以贪取,皆为用不足。臣初任知县,即不至穷苦,不取一钱,亦自足用。”康熙听罢,非常感叹,问起陈瑸如何来京,陈瑸答:“蒙抚臣给臣盘缠赴任。又到衢州见总督,总督说汝到任后应请陛见,皇上必叫汝去看;若无盘缠,如何去得呢!臣得总督给的盘缠,方能来京。”康熙感叹的说:“汝竟是苦行老僧一样!”

一次,康熙对群臣说:“陈瑸生长海滨,非世家大族,又无门生故旧,而天下皆称其清。非有实行,岂能如此?国家得此等人,实为祥瑞。允宜从优表异,以鼓励清操”、“陈瑸居官甚优,操守极清,诚清廉中之卓绝者”。

为官清廉者经常受到康熙的特殊眷顾。如彭鹏秉公执法,为民作主,敢于伸张正义,其事迹被后人编成小说《彭公案》。康熙知道彭鹏清廉,在接见他时,赐给他内库帑银三百,并说:“知道你清正,不接受百姓的钱,这些钱给你养廉。”而江宁巡抚慕天颜则因为“自任巡抚以来,未闻有清廉之名”,被降级调用。康熙深知清官刚正不阿,贪官、奸佞之徒常嫉恨、造谣或诽谤,因而常加意保护,他曾宣布“萧永藻、富宁安、张鹏翮、赵申乔、施世纶、殷泰、张伯行,此数人,皆清官,朕皆爱惜保全”,“朕保全清官”、“使为正人者,无所畏惧”。他明察是非曲直,从不听信谗言,使贪墨之徒没有市场。

在康熙的取士标准里,人品和操守是最为重要的,“节操清廉,最为紧要”。康熙朝名臣皆有君子之风,都有非常动人的事迹,始终如一,位愈尊而操守愈厉,志节弥坚。康熙率领群臣创造出一代天朝盛世,后称“康乾之治”,中国经济总量世界第一,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三分之一,百姓安居乐业,各地五谷丰登,使传统文化中修己安民的理想得以实现,使恪守“天理良心”、“仁爱”等道德理念得以彰显。史载:“时天子广厉风节,群士慕效,吏治丕变。循吏被荐膺显擢者,先后踵相接”、“久道化成,德洋恩普,黄童白叟尽乐恬熙,僻壤、荒陬咸知亲逊”。

(c)2024 明慧网版权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