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名利 范蠡功成身退 散尽家财

——养生养德:养性除去五难(1)

更新: 2021年08月26日
Twitter EMail 转发 打印
【明慧网二零二一年八月二十六日】大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写道:“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年。”“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意思是说:如果人的道德不好,就是吃仙丹妙药,也不能延年益寿。如果道德高尚完美,不用祈祷,就多福多寿。

那么古人又怎样养德的呢?

若是养德首先要养性。性在天谓之命,在人谓之性。“性”字左边是心右边是生,表示人生来就有理存于心中,名为性,实为理。心顺理则生,背理则亡。养性首先去五难,名利、喜怒、声色、滋味、神思。

去名利 范蠡功成身退 散尽家财

春秋时期,楚国人范蠡和文种辅佐越王勾践二十年,帮助越王灭吴复国,成就了霸业。后来范蠡官拜上将军,名扬天下。范蠡认为盛名之下,难以长久,况且勾践的为人,可与之同患难,难与之同安乐,写信辞别了勾践。

范蠡独具慧眼,从越王勾践的面相看出了他的禀性,不可能与臣子共享富贵安乐。他写了一封书信劝告文种说:“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文种不信,被勾践赐死。

范蠡离开了越国,来到了齐国。他改名换姓,带着儿子戮力垦荒,耕于海边,并从事经营,置下了数十万家产。齐王听闻范蠡是一位贤者,任用他做相国辅佐政务。

很快范蠡官致卿相,家里经营买卖财富达累千金,功名富贵达到了极点,他认为这是不祥之兆,因为中国传统的理念讲“盈极则亏”,意思是,凡是达到极点就要走向衰落了。

三年后,范蠡辞去相位,散尽家财,离开齐国,移居到了定陶(山东定陶),自号陶朱公。在定陶县,父子齐心合力,勤于畜牧农业与经营买卖。没几年,范蠡再次积攒了数以万计的大财富,他经常周济贫苦百姓。当地民众尊称陶朱公为财神。

范蠡因有德而富,名利金钱、高官厚禄因德而生,富而又散,有舍有得。

今天人们在西澳的珀斯街头,经常看到一位英俊潇洒的法轮功学员,企业家马克·哈奇森在发真相传单。他说,未学法前,以“谋利”为经营企业,在追逐利益中不断地放大自我。学法后按照真、善、忍经营企业,生意不仅没有萎缩,而是更加良性地迅速发展,公司业务不断增长,新成立的公司获得全澳年度最佳展厅奖。

(待续)

(c)2024 明慧网版权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