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执著影响救人

Twitter EMail 转发 打印
【明慧网二零二三年四月二十六日】最近,看到一些同修写的执著明星、欣赏常人带来麻烦的文章,对我很有启发,我也曾经走过这样的过程,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我在二十多年的正法進程中承受也是很大,在劳教所里面遭受过很大的迫害,在看守所也有过正念正行闯出来的经历,在讲真相救人方面,兢兢业业,全身心的付出。多年来坚持不懈的面对面讲真相,做三退。如果不是因为执著看女明星新闻,现在早已突破十万人三退了。

自从中共封城,普及健康码后,没有手机出示健康码,几乎寸步难行。我就开始用起了智能手机,偶尔的会翻一翻手机新闻,慢慢的喜欢看女明星的新闻了,渐渐的开始喜欢某个女明星,开始了解这个女明星的一切,也许是因为女明星的经历,学历等符合了我的观念,导致我越来越喜欢这位女明星,到最后,每天不看看这位女明星,身体都痒痒。就这样,看来看去,就看了一年的时间。当我发现自己成瘾时,就开始采取行动,把手机放在别人家,多学法,好一点。出门时要用手机,就拿回来,又看起来。就这样的,拿走又拿回,放下又执著,又用了很长时间,才把这个瘾去掉。我很后悔这段经历,这让我对邪恶干扰有了更深的理解。

往往人会出现一种状态,当做一件好事时,心里感到十分美好,神圣。这时在头脑中会突然冒出一个不好的念头,令这种神圣的心境大打折扣。有时候又会不自觉的顺着这个念头去做了,等反应过来,发现错事已经做下了。我就是这种情况,每天三件事都在做,特别是在讲真相救人方面做的很好,心境应该是很神圣的状态。可是,就在稍微放松的一刹那,看看手机的念头就冒出来了,这个邪恶干扰通过思想业力而加强,又在思想业中不断渗透,慢慢的变成了对看手机里面女明星的瘾好。

因为是慢慢渗透的,就显得危害不那么大,可是邪恶却在思想中设置了屏障,将人的一面与神的一面断开,使人的一面意识不到执著的危害,从而越来越重,最后无法自拔。这跟大法弟子在劳教所,监狱被迫害一样,邪恶使用的是同样的手段,把人与神的一面隔开,迫害人的这面,从而迫使其转化。由此可见,迫害不只是在劳教所和监狱,在外面相对宽松的环境,迫害还在持续着,只是没有劳教所或监狱表现的那么尖锐。

我发现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很多同修三件事都没落,但是总有一些显而易见的执著放不下。有的多年来说话强势的状态一直未变,有的多年来听不了别人的意见,有的身体病业多年消不掉,有的多年来的执著始终放不下,反而用“讲真相做三退”来掩盖,等等等等。多年来就是这样带着不放的执著走过来的。

看看国外同修的证实法讲真相的过程,很多时候都是基于在学法、修炼上的提高后,突破了证实法救人的障碍,真是一个踏踏实实的修炼升华过程。大陆的大法弟子做好的也是很多,这里只是针对我看到的现象说一说,给大家起个借鉴作用。

在中国大陆的环境下,要突破邪恶迫害,还要注意自己的个人安全,要讲真相救人,还要时刻重视自己的修炼提高,不能被邪恶钻空子。大陆大法弟子确实在一个艰苦的环境下在证实法救人,可是我们也一定要明白,只有学好法,修炼出自己的正念,才能做好证实法救人的事情啊!如果只重视一件事,而忽视其它两件事,就会给自己,给救度众生带来损失!

听同修讲过一件让我印象很深的事。一次去同修家,同修几个人刚刚出去讲真相回来,几人很兴奋。其中一人讲到,学法不用悟,有不明白的,讲真相救人回来后,就都明白了。我理解这种状态,但是不太认同这种说法。讲真相救人可以替代学法修心性吗?同修讲真相救人后,明白了法中的道理,这是师父对弟子的鼓励,不是说这样就代替了修心。师父也在法中讲过“心性多高功多高”[1]的法理,不是“劝退多少功就多高啊!”我想这种想法不会是一个人两个人的想法吧,一些同修都会有这样的想法,以讲真相救人代替修炼心性向内找,以做三退代替正念正行。其实这样的话不应该如此强调。

可是通过我的亲身经历,发现很多同修都和我一样,三件事做的比例失调。做好讲真相救人的事不等于可以替代自己的心性提高,不等于就可以破除邪恶的干扰。因为心性的有漏,发正念是无法完全清除邪恶干扰的。学法而不修心,也是难以提高。很多同修都知道在讲真相救人时要有正念,要保持慈悲心态。可是我们在没讲真相时,也要有正念啊,也要时时修心性,保持祥和心态啊!这不是对同修要求高了,而是作为一个修炼人的基本要求啊!如果我能够时时重视自己的心性波动,经常向内找发现自己的执著,学法能够坚持不懈,发正念能够很快清除邪恶干扰,就不会耽误那么长时间才调整过来!

在这里,只是希望其他同修能够以此为鉴,别再犯与我相同的错误,耽误宝贵的修炼和救人时间。修炼如逆水行舟,不進则退。无意间的小执著如果不注意,最终会酿成大错。

希望大法弟子们百尺竿头更進一步,在邪恶越来越少的情况下,别被自己的小执著绊倒,从而留下遗憾,这对自己,对众生都是一个损失。

以上只是个人体悟,仅供参考。

注:
[1] 李洪志师父著作:《转法轮》

(责任编辑:林一平)

(c)2024 明慧网版权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