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经历的几件事情,让我对此有了深刻的反思,这里分享其中两件事。
有一次,在与同修交流心得时,我的一位朋友(化名:萨拉)开始诉说她的困惑。她最近经历了许多不易,话中带着担忧,谈到她的事业、其中的委屈和孤独无助。
但是另一位同修莉莉(化名)却不断打断她,一个接一个的提出问题。莉莉出于好奇,想知道萨拉生活中的所有细节。她没有让萨拉自然的表述,而是一次次打断,逼着萨拉回答那些她可能并不想回答的问题。很明显,莉莉并不是在真正的去理解萨拉,而是在搜集信息。因此萨拉思路被打断,原本可以是一场真诚的交流,却变成了被逼迫的一场对话。我当时想:“这不对啊。为什么要这么好奇?莉莉难道看不出她让萨拉很不自在,无法自由的表达吗?”
还有一件事,一位名叫艾拉(化名)的同修告诉我,她去探望一位遇到困难的朋友。起初她以为自己是去帮助别人,但很快发现,自己真正的动机是好奇。她发现自己更关注的是谁来过那位朋友家、发生了什么事,而不是怎样真正去帮助朋友。
向内找发现自己的执著,好奇心
看到这些情况后,我问自己:“我为什么会看到这些?我不也是一个好奇心重的人吗?”但当我静下心来向内找时,发现自己也有同样的问题,只是被伪装成“关心”。
不久前,女儿在给我讲她朋友的事情时,我不断打断她提问。她刚讲了几句,我就开始问:“你朋友叫什么名字?她为什么那样说?她家是做什么的?你们有几个人?后来又去了哪里?”等等。
我以为自己是在关心女儿、在保护她,但实际上是在打探隐私。女儿感到不舒服,停顿了一下,很为难地说:“妈妈,我现在已经是成年人了,也结婚有了家庭,连我丈夫都不会问我这么多问题。”
我还想辩解说:“我是你妈妈,只是关心你。”但我心里明白,其实是我隐藏的好奇心在作怪。
好奇心对沟通的影响
多余的好奇心其实是人际关系中的一大障碍。它让对方无法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反而产生心理压力和不安。
更好的方式,是用一颗开放的心去倾听,不评判,不追问。当我们专注的倾听,对方会感受到尊重与被理解。通过眼神交流、专注和用心的陪伴,我们传达出关怀与接纳。这样不仅能建立信任,还能让关系更加深厚。
改变沟通的心态
师父说:“真正修炼,就得向心去修,向内去修,向内去找,没有向外去找的。”(《转法轮》)
这段法让我感触很深。我意识到,别人身上的问题,其实在我自己身上也存在。当我在评判他人时,我忽视了自己的不足。认识到这一执著后,我下定决心要改变。
我告诉自己:“当女儿说话时,就让她随心所欲的说。我不需要知道所有细节。她愿意分享多少,那就够了。我的角色是倾听,而不是提问。”
结果令人欣喜。就在最近,女儿再次与我谈心,我只是安静的听。她讲完后说:“妈妈,今天你真棒。我终于能把想说的话说完了,没有被打断。你真的变了。”
那一刻,我深深体会到:放下好奇心,不仅让我自己受益,也让身边的人感到轻松自在。女儿现在更愿意与我交流,我们的关系也变得更加温暖、亲近。
通过放下提升自我
师父说:“你放下了执著心,你的层次也上来了。”(《转法轮》)
这些法理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路。在提醒我,修炼就是不断的向内找,放下执著,真正以真、善、忍为准则做人。
我无比感恩慈悲伟大的师父,为我们指明了这澄澈光明的修炼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