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轮大法明慧网

首页
按栏目浏览
按日浏览
风过留声 龙过留痕(2)
文/闻思睿 编辑/张宇澄
【明慧网二零二三年八月八日】从古到今,龙在华夏文化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到了今天,仍然到处都可以看到龙的形象——龙的雕刻、龙的绘画、龙的器皿,龙的装饰,龙的旗帜……端午节划龙舟,元宵节玩龙灯。即便在海外,唐人街舞龙也是经久不衰的传统节目。

古人说“风过留声”。那么龙是否真的存在?是否来过人间?如果是,是否也留下过痕迹?大千世界,奥秘无穷。让我们一起抱着开放的心态,退一步欣赏一下这些资料:

接前文

五、营口坠龙

图1:南宋陈荣九龙图局部
图1:南宋陈荣九龙图局部

1、七十年前的骨片

据“博讯”报导,2004年6月16日这一天,家住辽宁省营口市81岁高龄的孙正仁老人,带着一件神秘的东西来到了营口市史志办公室。匣盒被打开了,里面呈现出五块骨片。据老人讲,这是龙骨,自己珍藏多年。

接待孙正仁的营口市史志办副主任韩晓东回顾称,“因为这龙在世上可以说都是传说中的东西,突然间出了龙骨了,大伙都觉得非常新奇。所以都想一饱眼福,看一下龙骨到底是什么样。我们到省档案馆查阅70年前的《盛京时报》的时候,打开这个报纸,看到这条消息时我们首先是惊讶。”

1934年8月14日,《盛京时报》以“蛟类涸毙”等标题报道,并附有一张骸骨照片。文中提到“本埠河北苇塘内日前发现龙骨,旋经第六员警分署,载往河北西海关前陈列供众观览,一时引为奇谈。”


图2:《盛京时报》的“蛟类涸毙”报道

曾经到西海关陈列展览参观的北京漫画家李滨生老先生,兄妹三人在少年时都目睹过所谓的“龙骨”展览,80年代中期,根据自己的记忆,李滨生在《营口日报》写下了当年的所见所闻:“记得那一年我十岁,在70年前,在西海关露天展览围的一圈是锚,舢板下固定船的锚用那个间断着围起一个圈,用绳子拦着,地下洒着白灰,因为人很多也挤不进去……重点都看头,它很长,有两三丈长,十米左右,立着。脊梁骨朝上不像鱼。奇怪的是头上有角,任何水族没有角。”

居住在营口市的肖素芹老人,提供了坠龙还有生命的目击证据:“我9岁那年看到的,我在马身上站起来,我爸扶着我,我站着看的。看到龙眼睛半睁不睁,它尾巴回过来绻着,两爪子在前边,你看两爪子就像龙爪一样一样的。”

另一位见证人,80岁的杨顺义老人在童年时也曾亲眼目睹当时的情形,他带着史志办的工作人员来到了当年怪兽最后搁浅的地方。杨顺义回忆道:“当时看到摆放的地方都是三角骨头,一百多块,有一或两个角记不清了,就在这里。人们说是天上掉下来的龙。”

骨片的捐献者孙正仁老人在当年亲眼目睹这个“怪物骨骸”时只有十一岁。

营口市史志办副主任韩晓东在查阅1934年8月12号《盛京时报》时,发现这个动物不但头上长两只角,而且腹部还长四只爪子。在它搁浅的位置自己还挖了一个长十七八米,宽七八米的一个坑,而且在坑边上还有清晰可见它当时用爪子挠的印。显然,龙在最后时刻曾经挣扎过。

随着“营口坠龙”成热点,CCTV《走进科学》栏目制作《破解七十年谜团》,试图用科普的形式以给观众一个满意的说法。最终该节目选择了动物专家们化验认定的结果,称孙正仁老人提供的骨片为“须鲸”。

2、央视“须鲸说”遭质疑

央视的《破解七十年谜团》播出的当晚,营口一位80多岁的老人柴寿康对“须鲸说”提出质疑。随后,营口的黄振福、张顺喜两位老人也提出质疑。当年这3位老人都亲眼在营口看到过“龙”。

蔡寿康老人告诉记者,七十年前,他9岁,当年他住在营口市河北中小街,也就是当年人们在苇塘中发现“龙”的地方附近。但他当年看到的“龙”,比苇塘中的更“活龙活现”。

“是否是当时一种幻觉,或者是云彩像龙?”媒体记者再三提出疑问。蔡寿康老人说:绝对不是,我们当时看得非常清楚。对看到的“真龙”,三位老人做了这样的描述:也就是15秒左右的时间,当时是阴天,那条“龙”是灰色,在云中动弹,动作和蛇一样,和现在画上画的一样,头如牛头,头上两只角,是直的,嘴上有胡须,两个长须,大眼睛凸出,身长大约10多米,身上有鳞,四只爪,和现在的鳄鱼爪一样,尾巴像鲤鱼尾巴。

蔡寿康老人昨日告诉媒体记者,2002年,他曾经给北京动物馆写过信,也给中央电视台10频道写过信,全都反映当年他和小伙伴们看到“真龙”的经过,但北京动物馆和中央电视台都没有给他回信。

三位老人表示,中央电视台10频道播出的“破解七十年谜团”之后,我们感到很遗憾,因为把当年营口出现过的龙说成是“鲸鱼”,太草率,轻易下结论太早,中央电视台没有任何根据说明世界上没有龙,因为我们不是一个人(而是多人都)亲眼看到过龙。再说,当年给“龙”盖席子的还有那么多人,当年曾亲眼见过 “龙”的肖素琴老人也健在,中央电视台也采访她了,片子里也有,如果当年出现在营口辽河北岸的龙是鲸鱼的话,肖素琴老人不用站在马背上看,因为鲸鱼的高度和马差不多。

东北新闻网2004年11月1日“营口“龙骨”揭开谜底”文章说:“在读者见面会上,有人提出,如果是须鲸的话,为什么会有鳞片呢?须鲸属于哺乳动物,是没有鳞片的。 ”

对于持续的、大量的质疑,2005年CCTV10台《探索发现》栏目制作专题片《龙影遗骨》,保持了开放结论,不再保留须鲸为认定结论。到2008年时回放过9次。在该片中,史志办韩晓东提供了关键证据,须鲸的脊骨为58节,该动物的当时报道是28节,相差太多,而且十米左右的须鲸的骨头大得多,肯定不是一个物种。

“营口坠龙”,经历七十年的历史沉淀,在多重目击证人、官方媒体佐证、现代科学对于哺乳动物无鳞的认识、脊骨关节数量不同等种种论据的支撑之下,有力地证实了营龙坠龙的真实性。

六、焦墩长龙

据希望之声报道,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一项资源调度的工程,施工范围足足跨越了大半个中国。然而,在施工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个令人惊奇的发现。在湖北黄冈市黄梅县的一个村子里,挖掘出了一条长达七米的“长龙”图案。这条“龙”是由鹅卵石铺就,却拥有四肢似麒麟的爪子、一对似鹿的角、尾巴与鳍等龙的特征,非常逼真。这个发现引起了专家们的关注,接下来他们在当地发现了一个遗址群,称之为,这个遗址群距今已有6000年的历史,也就是说,龙形文物是六千年前形成的。


图3:焦墩遗址七米长的龙纹图案

七、红山玉龙

距今6000—5000年的红山文化,1971年在赤峰翁牛特旗出土了一件青玉制作的玉龙,是迄今所知最早的玉龙,高26厘米,曲长60厘米,直径2.2—2.4厘米,圆雕加阴线琢纹而成,通体素面,不作任何雕饰,仅仅刻画头部,目、鼻、口、须俱全,虚实分明。此器是红山文化出土的最大的玉龙。其他在辽宁凌源县的牛河梁遗址、辽宁喀左、阜新,内蒙古翁中特旗、敖汉旗等地都有大量小C形玉器出土,项背有一夸张的鬃形装饰,增加了龙的动感。

从远古时期在岩石上刻画的狩猎、牛、太阳等等,以及大量距今一万年至五千年前的陶器上的人形、鸟形,都是远古先民对于生活的真实记录,并无虚构、想象的形象。他们敬畏神明、祭天拜地,以现代人的思维推测古人用牛首、蛇身、鹿角,或者鳄鱼而“想象”、“编造”出了龙的形象,是“眼见为实”观念的臆测,并无科学依据。

也就是说,湖北“焦墩遗址”的“长龙”,到红山文化的C形玉龙,以及其他有关表现龙的各种文物,是纯朴善良的远古先民真正见到了龙的形象,并用石头、玉石刻画下来,用以祭拜、敬仰。

八、玛雅雨神

龙的形象,并不只在中国文化体现,类似的形象在其他文化中也曾出现。在玛雅文化中,伊特萨纳姆是天地的创造者和守护神。他同时又教会了人类书写和历法,也是祭司的保护神。玛雅人笃信伊特萨纳姆是善的化身,并把他与最重要的农业神——雨神恰克一起膜拜,并且认为雨神恰克就是他的一个分身。

雨神恰克是什么形象呢?在玛雅文明最重要的遗存——库库尔坎金字塔的北面两个底角处,分别放有一尊张开大口的、面目狰狞的猛兽头雕,这便是在玛雅文化里大名鼎鼎的羽蛇神圣像。这雕塑如果被一个中国人看到了,大概率会脱口而出:“这不是龙嘛!”


图4:玛雅文化的雨神恰克

九、库库尔坎金字塔的猛兽头雕

库库尔坎金字塔是古玛雅人留下的文明遗址,位于墨西哥大学城以南。库库尔坎在玛雅文化中是“带羽蛇神”的意思。

库库尔坎金字塔的猛兽头雕,在头形、身形及艺术表现手法(如云纹、弯须)上,都与中国的龙有相像之处,此外,在玛雅遗址中著名的博南帕克画厅、玛雅祭司所持双头棍上的蛇头雕刻,与龙头也有较大的相似。许多到过玛雅遗址的中国人,都惊异于这种相似性。在墨西哥、危地马拉,甚至于在欧美国家的一些学者中间,也广泛流传着类似的猜测。而且,雨神恰克和中国龙崇拜都与祈雨有关。(库库尔坎金字塔高约30米,四周环绕91级台阶,加起来一共364级台阶。再加上金字顶部的羽蛇神庙,则共有365阶。)

东西方有着不同体系的文明,但有一些因素是共通的,如各个民族都有史前大洪水的记载与传说,西方有救世主将归来,东方有未来佛将拯救浊世。雨神恰克和中国龙或许存在某种关系,却又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演变当中有不同的表现。

诸多典籍中记载,大禹治水跨越山岭时,有神龙为驭,这恐怕是当代人大开脑洞也很难想象的,但在上古时期人神同在的社会,人们可能都认为是常识。

爱因斯坦曾说:“有些人认为宗教不合乎科学道理。我是一个研究科学的人,我深切地知道,今天的科学只能证明某种物体的存在,而不能证明某种物体不存在。”

拨开现代观念的迷雾,看穿对科学的不解与迷信,我们从史料典籍的记述中认识到的是,龙曾经真实存在,也许现在依然存在,只因世风太坏等缘故,已不再轻易给人显现了。

(完)

当日前一篇文章: 用正念看问题的修炼体会
当日后一篇文章: 二零二三年八月八日大陆综合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