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慧网二零二五年五月二十一日】“尊师重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统美德。在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中,古人尊师重道,修养品行,升华道德。在《后汉书·孔僖传》中有:“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自古以来:“三教圣人,莫不有师;千古帝王,莫不有师”。尊师信师是圣人之道。 敬师信师不仅是文化传承,也有着更深层次的内涵。当有超出常人理解范围之内的事情发生时,人们经常讲“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古人对于天人感应、神佛保佑深信不疑,并讲“心诚则灵”,对于敬拜的神佛,抱着虔诚而恭敬的态度,往往会感受神佛的回应。 敬师不忘本 目犍连一念返回 在佛家经典中,记载着释迦牟尼佛的弟子目犍连的事迹,在众多的弟子中目犍连被称为“神通第一”,他在修炼中拥有很大的神通。 释迦牟尼佛讲法时,不光人类这个空间的弟子们在听,在另外空间也有许多生命在听。佛陀说法的法音,在一定范围的宇宙空间中的生命都能听到。 目犍连能够看到这种殊胜的景象。有一天目犍连想知道,在多大范围的宇宙空间能听到释迦牟尼佛讲法。于是目犍连便元神离体,进入高层空间,每到一个空间都能听到释迦牟尼佛讲法的声音。于是他越飞越高,而释迦牟尼佛也知道目犍连想探测在多大宇宙空间中还能听到师父讲法。 当目犍连达到一个名为“光明幢”的佛国世界时,这里的众神非常高大,有人看到了小小的目犍连,并说:什么地方来了一只小虫,在我们这个钵上行走呢?这个佛国世界的法王便告诉众神说,这是在娑婆世界中度化众生的释迦牟尼佛的弟子。 此时,释迦牟尼佛用佛法神通告诉目犍连可以展现变化,目犍连便在释迦牟尼佛的加持下,变的非常高大,并且身放光明,光中还出现无量莲花。每一莲花座上,都有释迦牟尼佛在说法。这个佛国世界中的菩萨们都合掌恭敬。 目犍连显现神通变化后,向这个天国的王说:我来到这么遥远的世界,不知道要怎样才能回去,惟愿如来慈悲,帮我返回娑婆世界。天国的王对他说:以你目犍连的能力,纵经一劫(268亿年)也不能返回娑婆世界,但是有一个妙诀,就是不可忘本。你应该心不离你的师父,竭诚敬师,称念你师父释迦牟尼佛的名号,便能返回。 目犍连于是照做,竭诚念他师父释迦牟尼佛的名号,一念之间,便被释迦牟尼佛接回娑婆世界继续修炼了。 黄天化背师忘本 遭遇杀身之祸 在《封神演义》中,黄天化学道下山,辅佐姜子牙讨伐无道的纣王。正遇姜子牙被四大天王所困。按相生相克之理,黄天化正是四大天王的克星。但蹊跷的是,黄天化在首战魔礼青时,不到二十回合就被魔礼青用白玉金刚镯打死了,后来幸亏被他师父所救,才死而复生。 黄天化为什么会有杀身之祸?他的师父是这样说的:“好畜生!下山吃荤,罪之一也;变服忘本,罪之二也。若不看子牙面上,决不救你!” 以往的修道人讲究吃素,但黄天化下山后就随普通人一起吃了荤,是犯了清规戒律。修道人应着道服,但他下山后就“遂挽双抓髻,穿王服,带束发冠,金抹额,穿大红服,贯金锁甲,束玉带”,被姜子牙看到后还提醒他,说:“黄天化,你原是道门,为何一旦变服?我身居相位,不敢忘昆仑之德。你昨日下山,今日变服,还把丝绦束了。”改变装束意味着从道还是从俗的选择,选择世俗服装,是黄天化忘本之举。 一个人忘了本,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脱离修炼的根基,他的神通也就不具备师父护持的法力,在激战中,黄天化才会被天王魔礼青找到机会打死。在修炼文化中,有“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之说。外在服饰、表现并不重要,关键是内心对于名位是不是看重,重德修心,是不是落到实处。 中华文化是神传文化,在世俗层面体现为祭祖敬天的习俗,在修炼层面有着尊师重道的内在约束。心性是高是低、是好是坏,都在人的内心里藏着,别人看不见摸不着,所以才会有人做坏事,欺师灭祖,忘本而为,殊不知等待着这个人的是难以想象的灾祸。 在东西方文化中,都有着对于神的信仰,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在作品《谢利》中曾经写到,“凡是上帝所爱的人,上帝总要磨炼他。”凡是遇到的苦难与不幸,都是上帝为了成就一个人而在磨炼他。怎么看待这些磨难,是衡量一个人信仰坚定与否的关键,人在世中,习以为常,浑然不觉,一旦混入芸芸众生,就成为一个失去神性根基,而在名利情中随波逐流的凡人。 英国小说家司各特曾经留下一句名言,“只有上帝才能判断人心如何;凡人只能从行动上看人们的动机。” 在历史上,留下了诸多正信正念的故事,凭着对于神佛的信念,纯净而坚定,祈求神佛的保佑,一念之间,灾痛消失,转危为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