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智慧 科学初获答案

——精神信仰与关心他人增智慧 人生磨难从得到帮助中受益

Twitter EMail 转发 打印
【明慧网2005年1月8日】智慧是什么?在西方一般有两个定义,一称作“现实智慧”,指日常生活的能力,会适应环境等(Smart, Clever);另一定义则较抽象,认为智慧(Wise)的人不限于个人的生活,而能洞悉人类整体的深远意义。这有些像我们中国人所谓,生活中的精明和聪敏与能参禅悟道的明慧之分。

在近十年中,很多西方心理学家试图探索智慧的各个层面,希望能发现智慧与精神信仰(Spirituality)、性别、文化、甚至童年经历的关系。据《纽约邮报》报导,在去年夏天于火奴鲁鲁举行的美国心理协会会议上,全美各地的心理学家公布了这些方面的研究。

现代科学显然还无法测量参禅悟道的智慧,因此科学家们的研究只能偏重于可定衡量指标的“现实智慧”,无论如何,这些研究是向精神领域更进一步。

* 精神信仰带来智慧

戴维斯加州大学的心理学家凯莉(Linda Kelly)的一系列研究显示,人们普遍认为有智慧的人物都是精神领袖,如教皇、马丁.路德.金、德蕾莎姆姆(Mother Teresa)等。


西方人普遍认为有智慧的人物都是精神领袖,如教皇、马丁.路德.金等。图为中国的“圣人”孔夫子(Getty Images)

凯莉说,目前很少有精神与智慧关系的研究。精神信仰又与宗教是不同的,精神信仰的人是有自己真理标准的探索者(Seekers),他们不为某一种与上帝、自然、或其他超自然力量有关联的宗教传统所束缚;而宗教人士则被认为是“居住者”(Dwellers),他们限于既有的宗教形式,并是与其思想相同的人们组成的团体的一部份。

对1000位年龄23到74岁不等的戴维斯加州大学毕业生的一项调查,发现其“现实智慧”与自觉对其生活的控制自如程度最有关系,其次是采取积极的行动、年龄的增长与精神信仰,而与是否参加宗教仪式无关。

* 女性关心他人超越自我

自我超越(self-transcendence)是一种不拘于自我而能更关注他人甚而整个人类的能力,这种能力一直被认为与智慧有关。

旧金山加州大学的心理学家詹宁斯(Patricia Jennings)及同事,调查了1100位男性与女性老人,平均年龄分别为73岁与69岁,他们需要回答与自己10年前的生活相比,是否感到“更倾向静思”,抑或“生活更缺乏意义”,对前者的肯定答案更具自我超越的能力,后者则是疏离或者异化(alienation)的表现。

结果表明,女性比男性更具自我超越的能力。一些专家认为这是由于女性更能以他人为重。

* 帮助使人生磨难具积极意义

人生无常,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很多时候磨难可能是好事,可以增长人自我超越的能力,也就是增长智慧。

夏威夷大学的心理学家阎卡若(Loriena Yancura)说,我们一直将童年的痛苦经历成年后的问题联系在一起,但是有许多人在生活的任何阶段经历灾难后,反而生活态度变得健康积极,是什么因素造成了这一现象呢?

阎卡若及同事研究了600位57到96岁的老人的童年经历、健康状况、贫困程度、婚姻家庭等情况,并调查他们是否能得到亲人、朋友、老师等的情感帮助。结果显示,人随年龄增长趋向于变得疏离,但友好的情感帮助可以使他们变得更加自我超越。

童年的痛苦经历如能得到及时的帮助,不会对智慧的成长有任何影响,积极的帮助本身反而会使人受益一生。

(c)2024 明慧网版权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