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传文化】孔子贵天道

Twitter EMail 转发 打印
【明慧网二零零九年五月二日】古人认为,上天主掌一切,天道规范一切,华夏传统是承天理而来,坚守传统文化中的做人标准,也就是遵从天道。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一生坚定不移地追求真理,弘道崇德,倡导以道德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鼓励人修身、知人、知天、成圣,为后世做出了楷模。

在传统理念中,“道”意味着天道,“德”指人们遵循“道”,在心为德,施之为行。孔子认为行“圣人之道”者,要“敬天知命”,达到与天地相通、天人合一的境界。一次,鲁哀公问孔子说:“敢问君子何贵乎天道也?”孔子回答说:“贵其不已。如日月东西相从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闭其久,是天道也。无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是天道也。”孔子感悟到天道具有成德、生物、光明的性质和生生不息的力量。天道无所不在,天道形诸于地,即为地道;形诸于水,即为水道;形诸于马即为马道;形诸于人,即为人道。做人要不断充实道德,才能知天事天,等待天命,才能够做到安身立命,如他在《大学》中所指出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治国、平天下。孔子还说“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即奉行“三无私”精神。他推崇先古圣王所行之王道,如三皇五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所实行过的道,即为政者与天地同心,有“天”、“地”、“日月”对世间万物的“无私”气度和胸怀,并以无私之心关爱天下众民,这也是儒家所讲的“内圣外王”之道。

孔子的思想体系以“仁”、“礼”为核心,提出“仁”即“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他认为为政者要以身作则,才能身正令行,“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颜渊》)。在人际交往中,他强调忠和恕,“忠”就是以忠实诚信的态度对人,以恪尽职守的态度待事;“恕”就是要推己及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他认为君子要以仁存心,宽以待人,行仁义于人。敢于坚持正道原则,才能使一切归于天理,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

孔子重视道德、礼仪的教化功能,指出德教可以启发人的心灵,去深沉地思索人生的意义,感悟宇宙之奥秘,及如何关爱他人的重大道德问题。思考人性与良知的尊严价值,谦卑地永远追求真理,而不是陷溺于利欲之中。孔子整理古籍,删订六经,并以其教导学生,正如他在《礼记·经解》中说:“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孔子抱着济世拯民之志,不辞辛苦地周游列国,从不为个人的际遇而忧虑,他所关心的是道义的流行和推广。一次,孔子带着学生来到了宋国,在大树下教学生练习礼仪。宋国的司马桓魋威胁孔子阻止其弘道,派人拔了这棵大树。他的学生们很担心老师的安全,就要孔子赶快离开宋国,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学而》)孔子认为他所具备的德是上天赋予的,桓魋又能怎样呢?还有一次,孔子要到九夷这个地方居住,有人说:“这个地方风俗鄙陋,怎么住呢?”孔子说:“君子住在那里,还有什么鄙陋的呢?”在孔子的心中,弘道是为了完成上天所赋予的责任,所以他必须去做。他要对于天负责,对民众负责,对自己的志向负责。这里充份体现出他对于天道的坚信和仁者无畏的精神,也是敢于担当大任的精神。卫国大夫王孙贾曾问孔子说:“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孔子说:“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孔子对于王孙贾关于奉承奥神、灶神的提问,告诉他如果人获罪于天,违背了天理,怎么祈祷都是没有用的。
  
孔子倡导“仁义礼智信”,以其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伦理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规范人和社会的道德基础,成为士大夫心中屹立不动的丰碑,也使每一个时代的中国人在立身处世上都有一把良心尺度。而当今中共却逆天叛道,破坏传统信仰和正信,反天反地反道德,妄想以“假、恶、斗”的邪恶党文化取代传统文化,把人们带向罪恶的深渊。如此恶党,正在面临历史的淘汰,人们只有退出中共及其一切附属组织,切勿为其作陪葬,敬顺天意,才能拥有光明的未来。

(c)2024 明慧网版权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