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前文)
三、中国传统理念的来源之一 ——《道德经》
《道德经》》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经典,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广泛。它里面包含着宇宙的产生、怎么治理国家、怎么用兵、怎么处理人际关系等等,都在这五千言里。这么深奥的道理别人是否能理解,要靠各自的悟性去领会;在老子看来,有些话是不必说,或说不清的。
老子在《道德经》中讲了“道”和“德”的关系。“道”是宇宙的根本,看不见摸不着,却无处不在。《道德经》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地母。”意思是,“道”比天地还早,是万物的来源。天地和万物都靠“道”运行,比如花开水流、云起雾落、昼夜交替,都是“道”的自然体现。
老子还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就是说,“道”创造了万物,“德”养育和维持它们。可以理解为,“道”是道理和原则,有点抽象;按照这种法则行事,才是一种“德”。“德”是具体的行为规范。简单说,“道”是本质,“德”是实践。
《道德经》还教人向善,比如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意思是天地不偏袒谁,但更支持善良的人。“上善若水”讲的是最高的善像水一样,滋养万物却不争抢。提醒我们做事谦逊、不争抢,这样更容易与人合作。还有无论对方是否善良,我们都以德相待。面对难相处的人,我们也要保持善意和尊重。
老子强调,做人做事最重要的是“道”,但要懂“道”,必须先从“德”开始。有德行,才能开智慧,看到真理。几千年来的经验也表明,善良是家庭和睦、社会稳定与长远发展的重要基础。
四、万象背后的关联与整体观
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思想,非常重视“整体”和“关联”的思维方式。比如,道家的“天人合一”主张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中医看病也不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而是看身体整体的平衡。这种思维方式和现代科学里的“系统论”和“生态观”相似。
比如“盖亚假说”认为,地球是一个能够自我调节的生命系统,生物与环境共同作用,维持整体的稳定。与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有类似之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有顺应自然的规律,社会与个体才能长久发展。
中国古人早就有这种“整体观”。他们不是靠仪器、实验去研究,而是对宇宙充满了探索精神和敬畏之心,勇于思考最根本的问题。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意思是,万物源于“无形之道”。虽然现代科学已经非常发达,但也面临自身的局限。它往往采用细化、分割、量化的方式来研究只能看到的世界,在有限的范围内可以解释“这是什么”、“怎么发生”,但却无法回答“为何存在”这样更深层的问题。当科学发展到极致,常会触碰到哲学甚至神学的边界。
这时,人类需要借助一种更本质的思维方式——形而上学。所谓“形而上”,是指超越物质现象、不可直接感知的本质和原理,比如宇宙为何存在、生命有什么意义、什么是真正的“道”。中国古代哲学正提供了这样的视角,它不拘泥于可测量的现象,更关注事物背后的规律与整体性。例如,老子的“道法自然”、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都强调人、自然与宇宙的统一。
有些现代科学家也意识到这一点。著名物理学家尼尔斯·波尔在被授予丹麦勋章时,用道家的太极图作为徽章,还写上“对立统一”,他认为,量子力学中粒子与波、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等看似矛盾的概念,正体现了东方“阴阳互补”的智慧。
从量子纠缠的整体性,到宇宙的起源,再到二进制系统与《易经》六十四卦的对应,这些都说明:科学与哲学、理性与直觉并非对立,而是认识世界的两条路——一条往外研究自然规律,一条往内思考生命意义。这两条路,看似不同,但走到尽头,常常会交汇。而在它们交汇的地方,我们会惊讶地发现中国古人的智慧,早已在千年以前,为当今的科学思考点亮了一盏灯。
五、回归传统价值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归根结底讲了一个概念,就是“道”。“道”是宇宙的规律,不仅是物理的规律,还有人与人之间相处的“道”。进入现代社会后,科学与商业成为两大支柱。一方面是科学探索自然之道,另一方面是商业,而商业本质上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5.1《论语与算盘》
日本著名企业家涩泽荣一在他的著作《论语与算盘》中,将中国儒家经典《论语》的道德理念与现代商业实践相结合,提出了“义利合一”的商业哲学。他强调,商业不仅仅是追求利润,更应以诚信和社会责任为基础,实现道德与利益的统一。涩泽荣一认为,“算盘要靠《论语》来拨动”,只有将儒家的伦理道德融入经营管理,企业才能实现真正的长远发展。
涩泽荣一将这一传统智慧与商业运营结合,提出了“儒士商才”的理念,强调生产与道德的统一,倡导企业经营既要讲求经济效益,也要承担社会责任。他的思想不仅推动了日本现代企业的发展,也为全球商业社会提供了道德与利益平衡的范例,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现实价值和影响力。
5.2 亚洲四小龙
亚洲四小龙(韩国、台湾、新加坡和香港)这四个经济体,在20世纪后半叶实现了高速经济增长,它们都深受中华传统文化影响,尤其是儒家文化的价值观在社会治理、教育和商业伦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文化强调诚信、勤劳、节俭、尊师重道和家庭责任,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历史上,唐代时期佛教、基督教等多种宗教与儒道思想和谐共存,展现了中国文化的融合力。现代亚洲四小龙的发展,再次印证了传统文化并非阻碍社会进步的因素,而是为现代文明提供了智慧与包容的土壤。
5.3 按照真、善、忍做人做事
在信息爆炸、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回归传统价值,并不是让我们远离科技、放弃现代生活,而是提醒我们:生活可以快,但心要静;知识可以新,但心中有“道”。传统文化融入了人们内心之中,无形中指导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言行举止。
法轮功的修炼原则是“真、善、忍”,经亿万民众亲身证实,这是可以使修炼者身心健康,道德高尚,使社会道德回升,社会稳定的功法。并非人人都炼法轮功,但是当我们的同事、家人都在炼法轮功时,他们的言行是不是会对我们的周围产生正面影响? 他们不贪不贿、生活正派、为人正直、兢兢业业、无私奉献,这样的群体在社会的各个阶层里,必然有让道德回升的积极效果。
靠人传人、心传心,30多年过去了,上亿人走入修炼“真、善、忍”的行列。“真、善、忍”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普世价值。英国外交家,福昂西斯爵士说:“法轮功不仅是属于中国的,这是一项全球性的新文明精神运动,他代表了人类的未来,法轮功的精神力量和道德勇气,很快会传播给整个人类,并诞生出新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