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训蒙文》浅译(一)
【明慧网2006年8月23日】“训蒙文”,在以前是一篇用来启蒙养正,教育孩童待人处世时应遵循的礼仪和规范的文章,与《三字经》类似,影响也仅次于“三字经”,其内容包括孝悌敬老、谨慎守信、宽容待人等待人处世的方方面面。由清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所编,内容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后清朝贾存仁修订后改名为“弟子规”。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中国以前被尊称为“礼仪之邦”,但自共产邪灵盘踞中华古国以来,鼓吹假恶斗的歪理邪说,美好的中华传统礼仪和传统道德观念已经被践踏摧残的支离破碎。在古时稚幼顽童都懂得的道理,现在的很多成年人却知之甚少。今精选浅释“训蒙文”中的部份内容以飨读者。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浅译:】做兄长的对弟妹应友善关爱,做弟妹的对兄长应恭敬,兄弟姐妹们和睦了,做父母的自然就高兴了,这也属于孝顺的一部份。不要重利轻义,如果能够把私利看轻了,怎么还会发生怨恨的事情呢?说话言谈能够互相包容忍让,愤怒怨恨的事情自然就不会发生了。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浅译:】不论是吃饭、坐或行走,都应长辈在先,晚辈在后。长辈招呼人,如果晚辈听到了,应代为传唤,如果人找不到,应当主动上前询问是否能帮上什么忙。称呼尊长,不能直呼对方的姓名,这是对人不尊敬,是不礼貌的。在尊长面前,应该谦虚礼让,不要炫耀自己的才能。同长辈在一起时,长辈站立着,晚辈不应自行就坐,长辈坐下后,吩咐让坐自己才能坐下。在尊长面前,说话声音要低一些,当然,如果低到让人听不清楚,这也是不合适的。长辈叫上前时,晚辈应动作快一点,退后时,动作应稍慢一些。长辈问话,晚辈的眼睛不能东张西望,左顾右盼。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浅译:】走路时要从容稳重,站立时应端庄正直,行礼问候他人时要恭敬。走路时不要踩着门槛,站立时不要歪歪斜斜,坐着的时候不要随意张着腿,不要摇晃颤抖双腿,这都是轻慢、不拘礼节的姿态。
English Version Available: http://www.clearwisdom.net/emh/articles/2006/10/28/79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