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乐的源起、变迁与回归(1)

EMail 转发 打印 安装苹果智能手机明慧APP 安装安卓智能手机明慧APP
【明慧网二零二五年十月二十四日】“礼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石。“乐者,德之华也”,乐是德性外在的光华,乐具备修身养性、教化天下、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等意义。《礼记》中记载:“古代的圣王制礼作乐并不是满足人们口腹耳目的欲望,而是教导人们养成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返回到做人的正路上来。”

雅乐源流

黄帝被称为华夏的“人文始祖”,定历法,播百谷草木,创文字,建舟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等,开启了神传文化的大幕。

黄帝令乐官伶伦制定音律,伶伦在昆仑山谷中找到适合的竹管,吹它的声音作基本音,就是“黄钟之宫”,又制成长度不同的十二个管,应十二律吕,并以他听到的凤凰的鸣声来校正它们,后来又相应铸了十二个钟作乐音的标准。至今人们还常用“黄钟大吕”来形容音乐、文辞的正大、奇妙、庄严。

在万物复苏,春回大地之际,由伶伦指挥,演出一场盛大的乐舞,“咸池”为太阳沐浴之所,有净化纯洁之意,黄帝将此乐曲命名为《咸池》。《礼记》释义“咸池”,咸作皆,池作施,极言布德之广,“黄帝曰咸池者,言大施天下之道而行之,天之所生,地之所载,咸蒙德施也”。

用音乐感恩造物之功,以敬天德,是中华雅乐承载的基本内涵。《易书》云:“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如黄帝之乐《咸池》,颛顼之乐《承云》,尧之乐《大章》,舜之乐《韶乐》。

到了周代,周公“制礼作乐”,把上古先王开创的仪礼,赋予人文意义,使礼乐从“通神”而演化为“和人”,《礼记·乐记》中载“礼节民心,乐和民声”。周公对夏、商两代的礼乐进行损益改造,强调“敬天保民”和“以德配天”,形成了系统、严密的礼乐制度,成为后世遵循的依据。

周公之后,孔子详细阐释、挥发,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如果一个人内心没有仁爱,即使形式上遵守礼仪、演奏礼乐,也没有任何意义。

孔子认为好的音乐应该“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礼乐潜移默化,走入内心,在人们行为发生之前就引导人心向善,进而达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境界。这种“文之以礼乐”的教化理念,开启了中华民族的人文传统。

周公制礼,孔子承教。自此奠定了两千年以来的礼乐制度,即便改朝换代,你方唱罢我登场,但都把承传礼乐视为天命,是要一丝不苟、很严肃地对待的事情。

秦汉之际,中华“大一统”形成,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下令实行“书同文”,统一了全国的文字,为雅乐的文字统一和记录提供了基本条件,使得雅乐的曲谱和歌词能够被全国范围内的士人所理解和传唱。汉武帝创立音乐机构“乐府”,在雅乐(太乐)之外,专门负责收集民间俗乐并为其配乐,兼收并蓄西域、北狄等边远民族的音乐。每一种文化都有很高、很深的来源,都有各自的节律及特点,少数民族音乐与中土的德音雅乐互相融合,既丰富了古老的中土音乐,同时使西域的胡乐得到提升。

古代社会形成了体系化的礼乐结构,有礼必有乐,无乐不成礼。如祭祀天地山川、先祖先师要用乐,叫“郊庙乐章”;举行宴享朝会要用乐,叫“燕射乐章”;练兵习武也用乐,叫“鼓吹曲”或“横吹曲”,等等。从周秦汉唐宋元明,直至清朝末年,仍然保持着这样的传统。

子夏论古乐与新乐

音乐同世间万事万物一样,善恶同在,正反相倚,好的东西和坏的东西同时存在,看人怎么选择。

春秋战国时代,魏国的第一代国君魏文侯,勤勉好学,胸怀大志。他往往能敏锐地觉察到自己的不足,并抓住这个机会反思、求索。

子夏,是孔子的弟子,“孔门十哲”之一,魏文侯以子夏为师,把子夏延请到魏国讲学。

在《史记·乐书》中记载,魏文侯问子夏说:“我恭恭敬敬地听古乐却想睡觉,听郑国、卫国的音乐反而不知疲倦,这是为什么呢?”

子夏回答说:“一般说来,古乐是黄帝、尧舜以来,圣贤相传的雅乐。节奏平和而庄重,富有寓意。乐声谐和,气势宽广,弦匏笙簧一应管弦乐器都听拊鼓节制,以擂鼓开始,以鸣金铙结束,舞姿迅捷且又雅而不俗。

“《诗经》中说:‘肃静宁定的德音啊,其德行能光照四方,能慈和服众能择善而从’。常听古乐可以修养身心,治理家国,并使天下平均。

“郑国、卫国的音乐,因为是邪恶之声,所以常常扰乱纲常。如果沉溺其中,不可自拔,就会混杂子女,不分父子。”

文侯又问:“请问音乐的本质是什么?”

子夏答道:“上古时代天地和畅而四时顺序,人民具有朴质的美德,既无天灾,又无人祸,一切都适当其时,恰到好处,这就是所谓的大同。在道德高尚的社会,圣人调和五声,端正六律,将雅正的诗篇和颂扬之声谱入管弦,这就可以称为美德之音,而德之音才叫做乐。”

在《史记•乐书》载,“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在雅乐的和声中,有天地造化的奥妙,静静体会,使人的内心与天地合一。

文侯说:“请问您所说的贪溺之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子夏回答:“溺音有几种:郑国的音乐是由于好违礼法、放滥奢靡,所以容易使人心意迷乱;宋国的音乐是由于耽于女色而志气丧失产生的,所以听起来柔细娇弱,容易使人心意陷溺而难以振作;卫国的音乐急促疾速,容易使人心意烦躁不安;齐国的音乐是由于傲慢邪僻使人心志骄纵而产生的,所以容易使人心意骄逸不受羁绊。这四种音乐可以说都过份沉溺于色情而有害于德行,所以在正式的仪礼中绝不能使用它们。”

《乐书》道出了音乐的内在规律,古代音乐以宫商角征羽为五声音阶。“故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征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夫礼由外入,乐自内出。故君子不可须臾离礼,须臾离礼则暴慢之行穷外;不可须臾离乐,须臾离乐则奸邪之行穷内。故乐音者,君子之所养义也。夫古者,天子诸侯听钟磬未尝离于庭,卿大夫听琴瑟之音未尝离于前,所以养行义而防淫佚也。”宫商角征羽的每一个音阶,都能使人从不同角度感受到礼的氛围,雅乐可以涵养仁义,所以古代的天子诸侯聆听雅乐,是从不离身的。

魏文侯觉得子夏说的很有道理,远离了郑音,经常聆听雅乐。在春秋战国时期,魏文侯礼贤下士,选贤任能,天下贤明之士纷纷来到魏国。

(待续)

(c) 1999-2025 明慧网版权所有




2026年神韵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