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今服饰之变迁

EMail 转发 打印 安装苹果智能手机明慧APP 安装安卓智能手机明慧APP
【明慧网二零二五年八月十五日】从尧舜禹夏商周到公元2025年,人们对美丽服饰的向往与追求从未停止过。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文化内涵,缔造了不同的服饰之美。

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有一枚骨针,这说明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已经掌握了缝纫的技术,揭开了服饰史最早的篇章。同时出土的还有打了孔的小石子,以及动物的牙齿等。据推测,当时的人类应该是将这些小物件用绳穿起来,挂在颈或腰间,装饰用。

周代上衣多矩领,小袖,宽带束腰,上衣齐膝。战国时期男女衣着多趋于瘦长,用料多华丽色彩缤纷,领缘较宽,绕襟旋转而下。汉代官吏多戴梁冠,穿大袖袍,袖口收敛。

唐朝贵族服饰越来越趋于长大宽博,平时必穿绸绫锦绣,色彩鲜艳,女性出行必戴帷帽。盛唐时期女性经常在上衣外面穿一件无领对襟短衣,袖长及肘,身长及腰,把上升到胸部最高处的裙腰掩去一部分。天宝后,唐代贵族妇女衣着拖沓宽大,衣袖达四尺,衣长拖地四、五寸。

宋朝贵族女子装束偏于瘦长,夏着薄质沙罗,外衫有两条花边由领而下多刺绣。民国时期女子多穿旗袍,男子长衫或中山装。

1949年之后人们穿着不再讲究款式,男女统一着上衣下裤。“文革”时期,无论男女皆以草绿色军装为时尚。

然2025年夏季街头,姑娘们都穿的无比清凉,吊带露背装配拖地破洞牛仔裤,或短的不能再短的超短裤上身穿个抹胸;有的小伙子一身黑色紧身衣裤,戴个硕大的耳环。女人一个比一个露的多,男人一个比一个穿的有个性。

短短几十年的时间,人们的穿着习惯已经脱离传统,变得五花八门,谓之“个性化穿搭”。可是,这真的美吗?

大家可能会觉得过去的东西属于旧社会的封建迷信,应该抛弃,现在的才是科学的、发展的、进步的。其实不然,让我们仔细回想一下,中华五千年文明,历朝历代的服饰,除了御寒蔽体之外还展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武将着战袍雄壮威武,文人墨客大袖翩翩风流倜傥,大唐仕女雍容华丽,宋朝女孩服饰清新典雅、男子簪花潇洒俊逸……

而今,胸露背被视作潮流,奇装异服被奉为时尚,女性不再以温柔贤淑为美,男子不以阳刚之气的谦谦君子为典范。为什么会这样?

自1949年中共篡政以来,它在系统的改变人类,使人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观念。文革时期的“磨一手老、滚一身泥巴、女人能顶半边天”的理念使女人褪去了旗袍换上工装裤,昔日的柔美,换成了宣传板上的“铁娘子”。干净整洁被视作“走资本主义道路”,不修边幅补丁摞补丁的“工人老大哥”形象成为主流。

时至今日大陆各种媒体推出的男艺人都有一个共同点:皮肤白皙,长相俊秀,身材修长,俗称“小鲜肉”。再看女孩子们,以前叫暴露,现在叫自由;以前叫不正经,现在叫展示自信,过去不能接受的现在习以为常。

当一种潮流席卷整个社会的时候,就会造成一种错觉,大家误认为大多数人的选择是对的,凡是新的就是时髦的、是必须跟风追求的。其实不然。古代有个张果老倒骑驴的典故,他早就看到了这一点。在现实世界中,人们通常都是正着骑驴,而张果老却选择倒着骑。作为修道之人,张果老看到世风日下,道德下滑,很多人和事,人们以为是进步,其实不然。大家看看,这幅图画是不是和今天很相像?当然,今天社会道德理念的下滑,这种实质的变化,远远比张果老时代更为严重。

物极必反。历史上每一个朝代都经历了成、住、坏、灭的过程。一朝天子一朝臣的中原大地,早晚也会在服饰问题上,迎来一个传统回归的美好时代。

(编辑:唐枫)

(c) 1999-2025 明慧网版权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