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以美国为例。2020年以来,美国电信诈骗案件快速增长,诈骗手法多样化,损失金额逐年攀升,从42亿美元(2020年)飙升至125亿美元(2023年),2024年仍持续上升。诈骗手法多样,针对老年人和企业的攻击尤为严重,跨境诈骗网络复杂,印度与中国为主要来源地。
美国政府透过法规修订、国际合作及公众教育应对,但诈骗集团的不断进化仍构成挑战。建议民众提高警惕,验证来电来源,避免轻信陌生人要求。以下是根据现有资讯整理的概况:
1. 案件数量与损失金额:
2) 2021年:根据美国全国消费者法律中心(NCLC)报告,诈骗集团每天制造超过3300万个诈骗电话,全年近6000万美国人因电信诈骗损失约290亿美元。网路诈骗尝试较2020年最后四个月增长25.07%,金融服务业尤其成为攻击目标,诈骗案件增长109%。
3) 2022年:美国非营利组织“商业改善局”(BBB)数据显示,1至9月有超过22000宗诈骗报告,涉及就业诈骗、网购诈骗、假支票、装修诈骗等多种手法。FBI报告指出,网路诈骗总损失达103亿美元,较2021年的69亿美元大幅增加。
4) 2023年:AARP研究估计,60岁以上美国人每年因诈骗损失283亿美元,联邦贸易委员会(FTC)估计全年诈骗损失达1370亿美元,其中480亿美元来自老年人。FBI统计显示,电信诈骗损失超过100亿美元,主要来自印度客服中心,老年人受害金额超30亿美元。
5) 2024年:FBI报告显示,网路诈骗损失达125亿美元,创五年新高。FTC修订《电话行销销售规则》(TSR),加强对诈骗公司的追责,涵盖主动与被动电话诈骗。
6) 2025年:FBI表示,2024年诈骗案件数略增,其中“假慈善真诈骗”投诉超4500宗,显示诈骗手法持续进化。
2. 主要诈骗手法:
2) 技术诈骗:冒充科技公司(如苹果、谷歌)员工,声称电脑有问题,诱导点击恶意连接或支付维修费用,甚至植入勒索软体。
3) 情感与投资诈骗:透过约会网站或社交媒体建立信任后,编造海外旅行或财务危机故事,要求受害者汇款。投资诈骗则以高回报为诱饵,损失金额高达6亿美元(2020年)。
4) 假慈善诈骗:利用民众同情心,假冒慈善机构骗取捐款,尤其在2024年有所增加。
5) 就业与网购诈骗:伪造工作机会或假冒合法电商网站,窃取个人资讯或银行资料。
3. 受害群体有哪些?
2) 年轻族群受害人数增加,特别是20岁以下族群,2020年受害人数增长116%,但平均损失金额较低(约3000美元),因其金融资产有限。
3) 企业也成为目标,商业电子邮件诈骗(BEC)在2020年造成18.6亿美元损失。
4. 诈骗来源与跨境挑战:
2) 中国诈骗集团也逐渐成为威胁,特别自COVID-19疫情后,美国民众成为其目标。
3) 台美合作显示,部份诈骗机房涉及美国共犯,显示跨境诈骗网络的复杂性。2024年,台湾调查局与FBI合作破获多个跨境诈骗机房,每日阻断550万笔诈骗简讯。
5. 对个人隐私的严峻挑战:
2) 技术进步使诈骗手法更难辨识,如伪造美国政府电话号码或接受美国口音训练的诈骗者。
3) 在大数据、AI、互联网、资本时代,个人隐私已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奢侈品,已经不再是个人选择和自由意志。你发一个邮件,你的电子信箱即刻就被别人抓取,成为他们肆意贩卖的商品,然后无国界、无选择的被人滥发邮件。你在网上填写一个表格,上传一份文件,这份文件就可以成为各类商家和觊觎者的工具、财产。篡改数据也很简单。声音、影像、文字都可以用电子技术加以删改、杜撰。包括隐私权在内一切,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时刻在被无情地剥夺着。
6. 基于现有资讯的诈骗案例
据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2021年报告,一名60岁以上老年人接到一通电话,来电者冒充微软客服,声称受害者电脑感染病毒,需立即支付500美元进行“远端修复”。受害者按指示下载软体,实际上允许诈骗者远端控制电脑,窃取银行账户资讯,导致总计2万美元损失。
诈骗者使用伪造的美国电话号码,并透过VoIP技术隐藏真实位置,追查显示电话来自印度某诈骗机房。此类诈骗在2021年造成约3亿美元损失,特别针对技术知识有限的老年人。
b) 情感诈骗(2022年)
据FBI网路犯罪投诉中心(IC3)2022年报告,一名45岁女性透过线上交友平台结识一名自称在海外工作的工程师。对方声称因项目资金短缺,需借贷5万美元,承诺日后归还。受害者分多次汇款至指定账户,总计损失7万美元,后发现对方身份完全虚构,账户位于尼日利亚。
诈骗者利用社交媒体收集受害者个人资讯,假装建立长期关系以获取信任。此类情感诈骗在2022年导致美国民众损失约6.6亿美元,受害者多为单身或情感脆弱群体。
c) 假慈善诈骗(2024年)
据FBI 2024年网路犯罪报告,一名70岁退休教师接到电话,来电者冒充某知名慈善机构,声称正在为灾区儿童募款。受害者透过电话提供信用卡资讯,捐款2000美元,后发现该机构不存在,信用卡被盗刷额外1万美元。
诈骗集团利用近期自然灾害新闻,伪造慈善机构网站和电话号码,诱骗民众捐款。2024年FBI报告显示,假慈善诈骗投诉超过4500宗,总损失金额约1.5亿美元,主要针对同情心强的老年人。
其它国家和地区的案例:
斯科特最开始是持怀疑态度的,他要求该男子证明其是银行工作人员,很快他收到了看起来象是迪戈银行发来的短信。
e) 《警惕冒充银行电信诈骗 西澳18岁女子四年积蓄被骗光》:
这条短信看上去来自NAB(澳大利亚国家银行),因为它显示来自该银行的同一个号码,并与之前的合法短信出现在同一聊天记录中。这种技术通常被骗子用来让潜在的受害者误认为他们是真实的。
中国大陆的电信诈骗案例,特别聚焦于电信和网路诈骗的典型模式:
据2025年3月的最高人民检察院报告及《中国新闻网》(CCTV News),根据中国最高人民检察院报告,一个以明氏家族为首的犯罪团伙在缅甸北部果敢地区设立多个“诈骗产业园”。他们以武装力量控制区域,诱骗中国公民前往,强迫其从事网路诈骗活动。该团伙涉及跨境电信诈骗,假冒投资平台或政府机构,诈骗金额超过100亿元人民币(约13.7亿美元),并导致14名中国公民死亡、6人受伤。
诈骗集团利用社交媒体和虚假广告,诱导受害者参与虚假投资或转账,同时对被骗至缅甸的中国公民进行非法拘禁和暴力威胁。2024年,浙江省检察机关起诉39名涉案人员,案件成为中国近年来最具影响力的电信诈骗案例之一。
g) 冒充公检法诈骗案(2022年)
据2022年的中国公安部新闻发布会,一名上海居民接到电话,来电者冒充公安机关,声称受害者涉及洗钱案件,需将资金转至“安全账户”以配合调查。受害者被要求保密,并在压力下转账人民币200万元(约28万美元)。后经查实,电话号码来自海外VoIP系统,诈骗团伙位于东南亚某国。
此类诈骗利用伪造的官方文件和电话号码,结合心理恐吓,诱导受害者迅速转账。2022年,类似冒充公检法案件在中国大陆激增,占电信诈骗案件的30%以上,特别针对中老年人。
h) 虚假投资平台诈骗(2023年)
据2023年1月的中国公安部信息,一名广东居民透过微信加入一个“股票投资交流群”,群内“专家”推广某线上投资平台,声称可获得高额回报。受害者在平台充值人民币50万元(约7万美元),初期获小额回报以建立信任,后平台关闭,资金全损。调查发现,该平台伺服器设在柬埔寨,诈骗团伙透过虚假交易数据操控受害者。
这类诈骗利用社交媒体群组和假冒的金融专家,结合高回报诱惑,目标多为对投资缺乏经验的年轻人或中年人。2023年,中国公安部破获类似案件39.1万件,涉及嫌疑人7.9万人。
结语:
这些案例反映了电信诈骗的常见手法,包括冒充可信机构、利用情感操控及假借慈善名义。建议民众接到可疑电话时,立即验证对方身份,避免提供个人或财务资讯。
美国政府以法规修订、国际合作及公众教育来应对猖狂的电信和网络诈骗,但诈骗集团的手段不断升级,仍构成对公众的严峻挑战。政府建议民众提高警惕,验证来电来源,避免轻信陌生人要求。
总之到目前为止,唯一仍然可靠的,是自己上网查询官方号码,然后自己打过去。这样才可能确认自己是在和谁说话。注意:一定是自己打过去,而不是对方打过来,因为打过来的来电显示可以随意伪造。只有是自己打过去,而且拨打的号码是自己查询的,才是可靠的。
在道德低下、人神共愤的末劫乱世,当人们追求国际化的目的,依然是为了无止境地追求商业利益,无底线的满足个人欲望,甚至是为了实现以共产主义思想统治全球的思想和生活的终极目的,弊端和祸害必然防不胜防,层出不穷。这也是符合宇宙间的因果法则的。
欲望和恶念,可能让人为之奋斗一生、盛极一时,也可能让人屡遭挫折、从不如意。从高维度看,后者反而是仍被神垂怜着的,因为已经坏透烂透的人,想积攒更多的恶业,神会听之任之,最后算总账;而尚且有希望得到救赎的人,才会被棒喝、被防止垂直堕落。
静下来,理性观察,独立思考,找到北极星,才能不在黑夜中迷失方向,不陷在别人制造的漩涡中沉浮,才能不走上绝路。其实,正确认识人生目的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课题,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正视它。